正文 “神龍係蘭亭”疑案之再審判詞(1 / 3)

“神龍係蘭亭”疑案之再審判詞

藏界視點

作者:王永貴

2013年3月25日,一則新聞迅速傳開,各大網站紛紛轉載。新聞焦點直指故宮博物院,說故宮收藏的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是明代贗品,是馮承素摹本的再摹版本。《光明日報》在新華網的新聞,新聞標題更是驚悚嚇人,說這位學者宣稱還原了《蘭亭序》。

說實話,這玩笑開得確實有點大。不管是記者的斷章取義,還是這位王先生自己宣稱,新聞說河北唐山學者王開儒“還原了《蘭亭序》”,筆者認為玩笑開得確實有點大了。《蘭亭序》究竟什麼樣,現代人誰也沒見過,在缺少實物證據的前提下,宣稱還原《蘭亭序》真麵目,確實在和讀者開了一個大玩笑。

中國的一些網站有個壞毛病,就是網編轉載文章,喜歡亂改原新聞標題。按照新聞業內的行規,轉載別人新聞作品可以,至少不能侵犯作品完整權。他們修改新聞標題的做法,實則就想靠驚悚的詞句吸引讀者,但這反讓文章標題千篇一律。

不過,這次險些冤枉那些網編了。筆者查閱了幾篇新聞之後,確認這些新聞來自同一新聞源的不同稿件。也就是說,有人為了追求新聞效應,特意開了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記者提供了相同的新聞源,記者根據通稿撰寫的新聞。

筆者查閱了這位學者的資料:王開儒,1944年生於唐山,曾任河北省引灤工程局處職幹部。在“百度百科”的簡介中,說他1990年創辦炎黃軒,是第一個提出複製故宮藏畫的人。

新聞事件到這裏,似乎已經有眉目了。新聞中所提的唐山學者,是一位民間學者,以考證、複製文物為長。接著筆者又查閱了他的文章。其公司的網站上,有一篇《蘭亭序千古奇冤》的文章。繼續在網上查閱發現,《蘭亭序千古奇冤》已經出版,在網上就可以直接郵購。

通過閱讀王先生的文章,雖然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是這次閱讀還是有收獲的。

第一,通過王先生的圖片對照,有緣一窺“豐刻蘭亭”的真麵目。由於“豐刻蘭亭”發現較晚,目前在社會傳播麵比較窄。能一睹“豐刻蘭亭”的真麵目,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無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第二,通過王先生的辛勤勞動,他提供的圖片對比資料,以及兩個摹本的統計數據,得出“神龍係蘭亭”的兩個摹本同源,又一次豐富了讀者的眼界。筆者對故宮《蘭亭序》是否贗品,在此暫時持保留意見,由於沒有見過“豐刻蘭亭”的原件,對局部的圖片不敢貿然下結論。

第三,王先生作為一個學者,即使不在官方體製之內,作為一個年屆七十的老人,絕對不會淺薄到宣稱“還原了蘭亭的真麵目”。筆者研究了《蘭亭序千古奇冤》,此事確實是那位記者“自擺烏龍”,誤把故宮馮承素的摹本,當成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王開儒先生本人的說法,是複原後“豐刻蘭亭”,更接近王羲之的書法版本。

關於《蘭亭序》的真麵目,到現在依然是個謎。

圍繞著《蘭亭序》還有更多的謎,等待我們去破解。比如:王羲之是否書寫過《蘭亭序》?《蘭亭序》是否是智永偽造的?《蘭亭序》在唐代之前,流轉的記載空白;《蘭亭序》和王羲之行草書傳世摹本,以及《懷仁集聖教序》,完全是兩個文字體係,這種差異怎樣解釋?疑問太多,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阮元是清朝樸學大家,是乾嘉學派“吳學”揚州支派的領袖人物。他的史學和書學造詣遠超過當代的學者,他的兩篇書論短文《南北書派論》、《南帖北碑論》在清朝中後期,掀起一場書法的“尊碑運動”。其兩篇書論的影響力,遠超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

阮元在《南北書派論》中說:“羲、獻諸跡,皆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豈得摹習!《蘭亭》一紙,唐初始出,歐、褚奉敕臨此帖時已在中年,以往書法既成後矣。歐陽詢書法,方正勁挺,實是北派。試觀今魏、齊碑中,格法勁正者,即其派所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