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時代受眾生態的變遷(2 / 3)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媒體依賴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們花費大量時間消費媒體,並將媒體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媒體無處不在,甚至生活本身也變成了一場與媒體合作完成的表演(如有些人吃飯前先拍下美食圖片,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站)。他們日益依賴媒體去滿足自身需求,去感知、理解社會,認識自身所處的外部世界,有時還會沉溺於虛擬的媒體環境中不能自拔,逃離真實的人際交往。“受眾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介幫助他們獲得信息、感受意義,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幫助他們放鬆和應對困境。當受眾通過媒介來理解社會時,媒介塑造了受眾的期望。”②當然,在依賴人群、依賴方式、依賴的表現等諸多細微之處,新媒體時代的媒體依賴還是表現出了不同於以往的特征,總體而言,受眾的媒體接觸行為變得更為主動,或者說,被動與主動的邊界已經不那麼清晰了。

(一)由接受媒體到使用媒體

過去,大眾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受眾的信息過濾器,他們將自己認為有價值、受眾可能感興趣的事實挖掘出來,經過加工整理後以特定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受眾要做的隻是去接受其所傳達的信息。更為關鍵的是,報社決定報紙出版的日期,廣播電台、電視台決定節目播出的時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本位”:信息的豐富性和溝通的互動性,賦予了受眾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他們不必再受製於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時間,而是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信息,還可以借助電腦、手機、iPad等個人媒體終端完成信息的主動搜索、瀏覽、發布和傳播。從某種程度上說,受眾成為真正的媒體主導者,使用和控製著媒體所傳遞的信息,他們的喜好和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著媒體的內容生產。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為個人化的雙向交流,‘推送’(pushing)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變為允許大家(或他們的電腦)‘拉動’(pulling)想要的比特的過程。”③

(二)由敬畏媒體到懷疑媒體

在最早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信息極度匱乏,而掌握信息的又往往是那些擁有地位和金錢的權貴階層,受眾是相對蒙昧、無知的,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簡單多變,信息傳播活動也離他們相對遙遠,加之自身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受眾在麵對媒體時更多地表現出順從、尊敬又畏懼的態度。那時候,他們對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具有強烈的信任甚至是崇拜感,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力,也無法打破傳播者的信息壟斷,隻能處於被灌輸、說服和控製的地位。

今天,這一情形完全改變。隨著媒體技術的進步和受眾參與度的加強,受眾的媒介素養和自我意識得到很大提高,他們對信息有了更大的需求,接觸媒體的頻率也大幅提高,此時他們對媒體的態度逐漸由敬畏轉變為懷疑,突出表現在受眾開始監督媒體、對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進行真偽鑒定和價值評判。受眾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得關於同一事件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側麵、不同價值取向的報道,這進一步激發了受眾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然而,他們越來越不相信媒體,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媒體信息,並習慣動用自身力量和自媒體渠道自行追查真相或對社會不公平現象予以抨擊。

信息獲取習慣變遷:從封閉固定到開放多元

信息獲取習慣即受眾所慣用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包括獲取信息的時間和地點、信息的呈現方式等。過去,信息的呈現手段相對單一,人們活動的空間範圍也較為封閉和狹窄,這決定了受眾信息獲取習慣的相對封閉和固定,他們往往會根據媒體來安排自己的時間,如幾點聽廣播故事節目、幾點看電視新聞、幾點看電視劇等,而且,這些行為多發生在家庭、工作單位等固定場所。而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信息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半徑大大延長,活動空間更加自由,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也由此更為開放多元。

(一)移動化與隨性化

新媒體時代,媒體內容和媒體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受眾的信息接收環境隨之改變。

從空間上說,一方麵,人們在戶外和路上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使受眾對信息移動接收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也導致了受眾從“大眾”向“小眾”的分化;另一方麵,媒體技術的進步催生了多種多樣的戶外和移動接收終端,改變了人們的收聽收視環境,諸如手機、iPad、車載廣播/移動電視以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戶外彩屏、樓宇電視等在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過去的劇場、家庭、寫字樓轉變為無處不在的流動性移動空間,移動化的信息獲取方式使過去相對固定的休閑性客廳文化趨於崩塌。

從時間上說,由於傳統線性接收信息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受眾的信息獲取更為隨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表去接觸媒體,而無需再按時守候在收音機或電視機前等待固定的節目,其隨時、隨性獲取信息的行為無疑稀釋了媒體信息發布的時間價值。

(二)碎片化與淺表化

幾乎是在新媒體誕生之日,碎片化就成為與之相伴的一種文化語境。從受眾的角度看,碎片化包含了兩個方麵。

其一,受眾本身成為碎片化的個體,即上文中所提及的“分化”了的“大眾”。在新媒體時代,再沒有哪種媒體能像之前的報紙、廣播、電視一樣將大眾聚集於自己周圍,並以大眾媒體自居。在媒體裂變為一個個終端和平台的同時,原來的“大眾”也分崩離析,成為多變的、差異化的受眾,不斷地進行著分化和重組,成為一個個小眾媒體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