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可視化研究(1 / 2)

音樂可視化研究

音舞百家

作者:房婷 蔣達

[摘要] 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現代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數字娛樂、光影互動傳媒等高端科技也漸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可視化日益得到研究機構和文化產業的密切關注。音樂可視化有別於傳統音樂藝術又不等同於傳統的視覺藝術,它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現代人考慮問題的一種全新思路。

[關鍵詞] 音樂 新媒體 音樂可視化

音樂可視化(music visualization)是對音樂表達的一種非主觀的解釋和判斷,是為理解、分析、比較音樂的表現力和內部結構提供的一種呈現技術[1] 。隨著世界多元化進程的推動,音樂可視化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大至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的交響樂表演,小至中國市民廣場的音樂噴泉。音樂可視化是時代發展創新的產物,是藝術與技術的全新融合,也是當代最時尚的藝術語言,因此對音樂視覺化的研究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音樂可視化

在古代,音、樂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後渾稱“音樂”。現代漢語詞典對音樂的解釋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它最基本的要素是節奏和旋律,分別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門類。”音樂它有分類、功能、要素、體驗以及魅力等特點。但它最大的特點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正如愛因斯坦所言“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能竭盡全力的工作時的心理狀態。我的科學成就很多就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中國的傳統音樂是華夏文明孕育出的精華,中國儒道思想講求悟性的體現。但在傳統意義上,音樂都是屬於耳朵的體驗藝術,無論是拉弦的、吹管的、彈撥的還是打擊的最終都是以“聽”的方式來呈現。例如:古琴的代表作《高山流水》、琵琶的代表作《十麵埋伏》、二胡的代表作《二泉印月》等都是通過一把樂器來向耳朵傳遞高低、疏密、斷連、起伏等的變化,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中國傳統音樂以線條為主,講究氣息,缺乏完備的作曲理論和法則,再加上人類文化生活的進化,自然會有一些傳世佳作在曆史的長河中被遺忘和失傳。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有益於藝術的理解以及傳承。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登上新時代的舞台。音樂可視化就是基於這個“3G”時代所產生的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它是對傳統音樂表現方式的一種豐富,讓音樂不僅可以聽,而且可以看。音樂可視化更是人的感性體驗與媒體技術的理性運用的高度融合。

音樂可視化涉及圖形、數字、多媒體、虛擬技術等元素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視覺工業時代是音樂視覺化的大背景,計算機圖形技術是音樂視覺化的基本手段,人造數字化影像是主要載體,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則是音樂視覺化的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對音樂視覺化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以視覺為核心,以音樂為載體,以大眾為訴求對象,借助計算機圖形這一手段和人造數字化影像這一載體通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從而達到音樂作品上的一種視覺直觀。與傳統媒介相比,音樂可視化所承載的信息量也是成倍增加,它是將傳統的“聽”音樂延伸為“看”音樂,從而讓大眾更加全麵的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所在。這也正好迎合了現代信息傳達的要求,將傳統的聽的體驗逐漸拓展到視、觸、味、嗅的“五感”的體驗。

二、音樂可視化的運用

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音樂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所涉及的相關產業也是倍受關注。音樂可視化作為一個前沿研究方向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被廣泛運用於各個行業。就目前來看,它的應用涉及動畫創作、遊戲娛樂、音樂分析、信息檢索、表演分析、音樂教學、音樂認知、情感表達等。另外,可視化音樂的實現形式和解決方案也是五彩斑斕。在教學中,它主要突出音符、旋律和樂器,講求音樂知識的理解;在休閑娛樂中,主要注重交互式的體驗感;在公共設計運用上,著重表達組合、高低、遠近等的變化;而在與表演有關的現場,可能會更強調強烈的視聽衝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