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薩頂頂音樂創作的審美特性(3 / 3)

薩頂頂是一位真正自由的歌者,她把自己對於音樂的體會通過一種最為獨特的表現方式演繹了出來,她的音樂超越了概念的框定和語言的界限,她用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帶給了聽者以精神上的享受。薩頂頂說:“……藝術是需要不斷創新的,而真正的藝術家就是要在藝術上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引領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並且把這種藝術形式充分地展現出來,讓大眾都從這種藝術形式中得到享受。”她做到了。

四、多元化的音樂元素

薩頂頂的音樂中交織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唱法與電子聲完美融合的多種音樂元素。對此《觀察家報》做出評價說,薩頂頂的“音樂令人驚豔,她融合了細致優雅的東方民族旋律與西方的節奏和電子音樂”。就傳統意義而言,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世界之間是一種對立性存在,而薩頂頂致力於消除這種對立,實現融合,並借此展示出音樂元素的多元化並存。

首先看傳統東方元素。薩頂頂的音樂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的文化土壤,她曾表示希望把融合各個民族音樂的大中華文化背景介紹給聽眾,要將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通過音樂的方式帶到全世界。“我歌曲的靈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正是在這樣一種清醒自覺的民族性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薩頂頂“蟄伏四年,遊曆各國采風”,以此來為自己的音樂創作汲取充足的養分。在她看來,亞洲的音樂在西方音樂麵前很不自信,在這種情況下,薩頂頂毅然決定開發出自己獨特的音樂。她揮起民族古老文化的大旗,給世界音樂帶去東方神秘的色彩。“我要打入他們(歐美)市場,秘訣還是得用自己本土的音樂。”“我一直堅信,隻有從自己民族和傳統文化中發掘出來的音樂,才能真正的影響世界。”帶著這種自主意識,薩頂頂積極地從民族文化的原始宗教、民間音樂、鄉土音階中吸取養分,巧妙地將藏族、蒙古族、雲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融彙一起,將質樸的歌謠、獨特的民族樂器以及原生態的人生呈現了出來。在演唱風格和舞台妝扮上,薩頂頂也給我們呈現出瑰麗的民族特色和異域風情,帶給聽者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她將民俗風情元素推廣至廣闊的世界舞台,充分展示了東方的神韻之美。

再看現代西方元素。研究電子音樂元素一直以來都是薩頂頂的興趣之一。薩頂頂首次出現在公眾麵前是在2000年的CCTV歌手大獎賽,隨後她發行的專輯《自己美》,使她成為“中國第一電子女聲”。事實上,薩頂頂的音樂融彙了很多的現代西方元素,她把東方的音樂融進西方的電子音樂,充分展現出民族的東西和產業化的製作結合所潛藏的無限生命力。在西方電子音樂元素的烘托之下,其音樂骨髓裏的東方特質得到進一步強化,顯得更加出彩和現代。就像音樂製作人Tom Nichols所說:“……當把她的嗓音和這樣的現代音樂形式,充滿了鼓點,貝司、吉他和其他製作技術結合起來的時候,實在是非常酷,聽起來非常非常酷。”

不僅如此,薩頂頂的個人樂隊也同樣充滿了多元的特質,不僅有歐美的電音器材,還有中國傳統的樂器。古箏、琵琶、馬頭琴、葫蘆絲、竹笛、蘆笙、鍵盤、電吉他、貝司、架子鼓等在薩頂頂的音樂中得到了完美融合,形成一股異常強大的聽覺震撼,彰顯出薩頂頂不同尋常的多元化音樂風格。對此,薩頂頂說:“我不拘束於任何一個音樂元素,不捆綁任何的單一文化,也許我的音樂蘊涵著太多的文化信息,並且這些信息之中沒有唯一性和重複性,但我用這些已有的文化信息重新組建了自己的音樂體係,使得這些文化信息得到了重生的機會,讓古老和現代糅合在一起,讓各個民族元素融合在一起,讓世界和中國聯係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音樂,這就是我獨特的處理音樂方式……”

五、結語

薩頂頂的音樂以一種超功利的創作理念、深刻的精神內涵、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多元化的音樂元素,給當代中國的流行音樂帶來了衝擊。這也使得“薩頂頂音樂”成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最富於反叛性和開創性的具有開先河意義的新的音樂形式。其音樂所發生的影響,薩頂頂自己曾做過恰切的估價:“我覺得是新東西對人心態的鍛煉,由於我的給予,觀眾的接受度會發生變化,不再以固有心態判斷和欣賞新東西;而很快也會有別人做不一樣的東西,然後形成一股風潮,最終,中國流行音樂的整體得到改觀。”“如果沒有我,中國流行音樂應該挺不多樣性的。”薩頂頂音樂創作的探索和實踐,不僅給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甚至給整個亞洲音樂的發展帶來啟迪。

需要指出的是,薩頂頂富於先鋒性意義的音樂極大地擴容了人們的音樂聽閾範圍,一旦這種特質性的東西演變成為一種普遍性,如她所言“形成一股風潮”了的話,那麼人們是否還會帶著如此欣喜和驚奇的心情去期待和追捧?薩頂頂曾表示說,自己的第三張唱片“絕對不會再有地域元素了,我會再想出新的內容”。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她的進一步創新。另外,關於“自語”,薩頂頂表示這是一種很即興、很意外的偶然性音樂,而當這種偶然性音樂反複被巡回演唱時,它是否已經僅僅成為了一種表演,而失卻了其本真的意義?然而不管怎麼說,薩頂頂的音樂使得中國的流行音樂變得更為豐富和多元化,在整體上得到改觀,將中國的流行音樂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梁銘越.社會意識形態與中國音樂風格的相關性[G]//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2]莊元.論流行音樂的三大基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3).

[3]愛德華·漢斯裏克.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4]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季羨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類[J].東方,1993年創刊號.

作者簡介:於瑞,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理工學院教師;席誌武,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