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永遠的蝴蝶》中的“蝴蝶”意象(1 / 2)

試析《永遠的蝴蝶》中的“蝴蝶”意象

文學評論

作者:李永剛

摘 要:《永遠的蝴蝶》是小小說中的優秀之作。它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獨特的表現手法,精巧的構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作為情緒型小說淡化情節,幻化事實,重在抒寫人物的感受和情緒,在描寫人物的感覺時,往往采用變形手法,通過變了形的感覺折射出主人公真實的情感和情緒。主人公櫻子被幻化變形成蝴蝶。

關鍵詞:主題;意象

作者簡介:李永剛(1972-),男,甘肅慶陽人,慶陽理工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台灣作家陳啟佑先生的小說《永遠的蝴蝶》就像一支低沉而哀怨的悲曲,幽幽道來,委婉動人。讀罷此文,腦海中一直浮現著這樣一個場景:陰雨中,櫻子的一生如蝴蝶般輕輕飛了起來,又緩緩落到了街麵上。雨是冰涼的,街麵是濕冷的,蝴蝶的飄飛是淒美的,又是令人傷痛的。小說就是通過一隻“蝴蝶”之死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本文就試析一下作者選擇蝴蝶這一物象作為意象的原因。

一、作品人物情感的需要

把櫻子比作蝴蝶,是藝術的加工,也是作品人物情感的需要。車禍發生後用蝴蝶的漂落形容櫻子的死,是諱飾的修辭,也是“我”不能接受這殘酷的事實,而把死看得異常的美。在作者筆下,櫻子的死被詩意化了。對於櫻子,她蝴蝶般的飄落,那麼的寧靜,那麼的安詳,痛似乎不存在了;對於“我”,蝴蝶的飄落是一種美麗的隕落,何等的眷戀,何等的悲痛!

蝴蝶美麗的而又短暫的生命這一特點本身就具有很濃的悲劇意味。小說中,它是美麗的、可愛的、年輕的櫻子的化身。一方麵它表達了“我”對櫻子的深深眷念,永遠的蝴蝶就是永遠的櫻子,這一矛盾的標題蘊含著萬千思愁;另一方麵它將那血沫飛濺的車禍場麵浪漫化,恐怖的車禍像電影的慢鏡頭定格在讀者的腦海中。沒有撕心裂肺般的哭嚎,沒有血肉橫飛的可怕,相反它非常美麗,隻是有點淒涼。綿綿的細雨和輕飛的蝴蝶不僅將無形的悲情外化,而且增加了小說的悲劇意味,給人淒豔之感。

二、意象塑造的淒美需求

春暖花開的時節裏,蝶舞翩翩帶給人一種快樂的美感,然而作品中飄飛的蝴蝶帶給人的卻是一種淒美的痛感。縱使蝴蝶的飄落已經淡化了血腥的空氣,“我”也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安慰,然而悲劇的意味依然存在,因為蝴蝶本身就是一個淒美的意象。蝴蝶一方麵具有美麗動人的形象,另一方麵,它又帶有深深痛楚的內涵。作品把櫻子比作蝴蝶,是因為在“我”心目中,櫻子就如蝴蝶般的美麗可愛,有著蝴蝶的驚豔。蝴蝶的美更在於它所蘊涵的一種情感美。蝴蝶這種有翅膀的精靈,容易讓人聯想到飛翔,因此不難理解,“我”對心目中的蝴蝶——櫻子是寄托了美好的愛情理想的,像蝴蝶般比翼雙飛。然而,蝴蝶美麗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深切的生命之痛。美麗地痛苦著,正是作品中的蝴蝶呈現出來的淒美意象。一場無情的車禍,蝴蝶飄然而去了,愛情的理想被擊碎了,留給“我”的,隻有永遠的悔恨,極度的悲痛以及無限的寂寞。這是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令人讀之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