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走向現實
文學評論
作者:張寶星
摘 要:從《邊城》到《長河》呈現出了一種浪漫的消解與理想家園的凋敝的趨勢,而社會政治現實的壓力與作者的審美趣味的轉變便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作品中,沈從文麵對這樣的現實,悲痛與樂觀精神同在,構成了兩部作品的不同基調。
關鍵詞:理想;現實;長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沈從文的長篇小說《長河集》創作於1938年,以湘西辰河流域的呂家坪與蘿卜溪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圍繞老水手、滕長順及他的女兒夭夭、保安隊長、商會會長等主要人物展開描述,這部小說沒有十分完整的故事情節,大多是生活中的細節描寫,究其原因,一來大概是與沈從文的敘事風格有關,二來則是受到當時國民黨對文學作品嚴格細致的審核製度的影響,致使他的這部長篇並沒有完全展現在讀者麵前,而隻是發表了其中的一部分,剩餘部分則被刪減去除。正如黃永玉所言:“照湘西人本分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這樣一部本應成為世界名著般長篇巨製的作品,在即將出版的半路上遭到這樣政策的打壓,不能不引人扼腕歎息,深感遺憾。
一、沉重的筆調與心中的希望之光
沈從文在《<;邊城>;題記》中就曾提到:“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裏,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橫征暴斂以及鴉片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曆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的欲望,來做樸素的敘述。”【1】《邊城》發表幾年後,沈從文在《<;長河集>;題記》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創作這部長篇小說的動機及目的:“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經被常識所摧毀,然而做人時的義利取舍是非辨別也隨同泯沒了”,“要把最近二十年來當地農民性格靈魂被時代大力壓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樸所表現的式樣,加以解剖與描繪”。沈從文是寂寞的,人們讀他的《邊城》,隻是看到了其中美好的一麵,對桃花源般充滿人情美、人性美的世界心馳神往,卻往往忽略了他創作時心中的沉重,“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筆下竭力“有意作成的鄉村幽默,終無從中和那點沉痛感慨”,而他的學生汪曾祺也曾說過:“便是這種詼諧語氣,也是從一種無可奈何地痛苦心境中發出的。這是一種控訴。”【2】麵對家鄉淳樸民風民俗的日漸喪失,沈從文的筆調是輕快的,然而他的心是沉重的,雙眼早已飽含著淚水,他渴望借自己手中的筆讓家鄉百姓重新回歸充滿人情與人性的自然社會。
然而,沈從文又是樂觀的,“驟然而來的風雨,說不定會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掃摧殘,弄得無蹤無跡。然而一個人對於人類前途的熱忱,和工作的虔誠態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後來者以極大鼓勵的!”創作《長河集》,沈從文的目的一方麵在於深刻的揭露國民黨統治下日漸昏暗和腐敗的政治及所謂的“現代文明”對淳樸湘西社會的衝擊,另一方麵則是希望借以“燃起行將下鄉的學生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給予他們生活奮鬥下去的勇氣。在《社戲》這一章節,沈從文將湘西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其中:盡管時局不穩,但當地領頭人“末了依照多數主張,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商會會長“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遊放去”;長順“也預備裝一船桔子下常德府”……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即將到來的“新生活”的過多影響,到開鑼那天,每個人都穿戴著新衣服趕去看社戲。這裏,沈從文將自己對於湘西人民的美好希冀都寄托於中,因為生活依然要繼續,曆史的長河依然不停地向前流淌。
二、“常”與“變”:從《邊城》到《長河》
沈從文一生致力於對家鄉湘西風土人情的描繪,在他的筆下,淳樸的民風,善良的百姓,優美的自然,一切都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情調。不管是對色彩斑駁的楓樹坳、方圓高矮的白塔、清澈見底的小溪等自然環境的描寫,還是對天真善良活潑的夭夭與翠翠,飽經風霜的老水手,勤勞樸實的滕長順等人物的刻畫,沈從文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滿了感情。所謂的“常”,即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改變,生活在這裏的下層人多半仍能保持著正直、質樸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