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清言小品研究(1 / 3)

明清清言小品研究

文學評論

作者:韓娜

摘 要:清言在明清風行一時,是明清筆記體文章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發展源頭可追溯至先秦諸子散文,經由曆代發展,終於在明代時正式成型。它的風行,主要可歸因於明清時社會的動蕩,統治者對思想的禁錮。清言的思想內容可大致劃分為三大部分,即“生活智慧”、“適清雅趣”和“談禪論道”。

關鍵詞:明清清言;發展;盛行原因;思想內容;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清言小品是一種語錄體的筆記體隨筆,林語堂先生稱之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和格言。它體裁受《世說新語》等前代筆記體小說影響,內容短小精悍,以風趣自然的語言記錄曆代文人雅士的對話辯答,生活中的閑言感悟等等。這種文體在明清時期曾風行一時,出現了以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編撰的《菜根譚》為代表的一大批清言作品。然而,現當代對明清清言小品的研究並不豐富,直至2004年,由湖北辭書出版社印刷出版了程不識主編的《曆代小品清言》一書,明清的較具代表性的《娑羅館清言》、《偶談》及《幽夢影》等清言作品才得到了綜合歸納。但是,明清的清言卷帙浩繁,至今仍為得到較為完整的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近二十年來,國內對明清清言作品所做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清言的發展概況

清言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諸子著作。特別是像《論語》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般的生活感歎,又或是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這一類對生命的體認,它們精悍的形式,及凝練的語言,受到明清清言作者們的借鑒,已可作為清言的雛形。如“棲遲蓬戶,耳目雖拘,而神情自曠。結納山翁,儀文雖略,而意念常真。”(洪自誠《菜根譚》),便是繼承了先秦諸子的語錄體著作中對自然的體認,對人生的把握,及其整飭而又靈動的句式。

魏晉時期,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以詼諧清逸的筆觸細數當時文人墨客生活軼事,用精練的語言將喜好清談,崇尚自我個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魏晉風流刻畫得栩栩如生,可謂是明清清言文體的先導。但是,在承認《世說新語》對明清清言的重要影響的同時,又不能盲目地認為《世說新語》就是已成型的清言體製。事實上,與《世說新語》將生活中的雋語警言融入敘述中不同,清言更多的是單純的對話妙語記錄。因此,歐明俊在其文章《明清清言小品概說》[1]中提到:“《世說新語》中的清語、韻語、雋語、警語等是融在敘述語言中的,還不是獨立的‘清言’。”

到了唐宋時期,禪學及儒學的語錄體作品興盛起來。明清學者不僅繼承並發展了這些作品的語錄體形式,在語言的趣味化、通俗化、生活化等方麵邁進了一大步,更是將禪味與儒家思想融進作品中,因此,在清言作品中,總能時時感受到禪理對生活的參悟及文人士子深藏入骨的進取意識。

二、清言風行於明清的原因

清言的風行是在明清之際,當時的許多作家,如屠隆、袁宏道、陳繼儒、張潮等都曾涉足這一領域,留下了許多優美的篇章。

魯迅先生對魏晉清談曾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彌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2]

這個原因同樣被普遍認為適用於明清清言的盛行。“與春秋末期、東漢末年和晚唐五代相比,明清之際文人所處的時代更其不幸,或者是宦官當權,黨禍迭出;或者是異族入侵,戰亂頻仍。因此,盡管此時仍有不乏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去抗爭邪惡,維護正義的鬥士,但更多的卻是抱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采取高蹈隱世態度的隱士。”[3]麵對統治者殘暴的思想禁錮,大部分文人選擇了將目光轉移到生活感悟上,這就成了清言作品的一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