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骨師之女》中的另類“瘋女人”(1 / 3)

《接骨師之女》中的另類“瘋女人”

文學評論

作者:王玉哲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0709)。

摘 要:《接骨師之女》是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名作,描寫了舊中國女性寶姨短暫一生中的悲慘經曆。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結合寶姨的經曆,探討她的思想和行為,意在為她正名:她不是眾人口中的瘋女人,而是為女兒焦慮的母親;她顛覆了傳統的女性形象,以失語而反失語,是敢於反抗男性權威的奇女子。

關鍵詞:《接骨師之女》;瘋女人;失語和反失語

作者簡介:王玉哲,1981年11月出生,河南鄭州人,女,碩士學位,河南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1979年,兩位美國女學者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巴合作出版了《閣樓上的瘋女人: 婦女作家與十九世紀文學想象》,以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簡·愛》為分析坐標,研讀和分析了小說中的瘋女人伯莎·梅森,提出了具有顛覆性的觀點,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領域掀起了層層波瀾。縱觀英語文學史,盡管“瘋女人”的形象在十七世紀已經出現(如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中的奧菲利亞),但是對這種形象進行透徹分析和係統研究,吉爾伯特和古巴是第一例。自此以後,“瘋女人”的形象受到文學評論家的青睞,被從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中挖掘出來。然而評論家們大多探討了“瘋女人”發瘋的成因或分析了其發瘋的後果—顛覆性或者預言性等等,而筆者在本文分析“瘋女人”卻是要為其正名。

一、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顛覆

《接骨師之女》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出版的第四部作品,主要以作者及家人的經曆為基礎,以母女關係為主線,描述了劉茹靈(在美國結婚後改為劉楊茹靈)及母親寶姨和女兒楊露絲三代人的經曆。

寶姨出生於接骨世家,父親是遠近聞名的接骨師,母親早逝。受父親的寵愛,她自小“像男孩子一樣為所欲為,”“認字讀書,勇於發問,猜字謎,寫律詩,一個人跑出去遊山玩水……肆無忌憚地快活,見了生人也不回避,毫無女兒家羞澀之態……不裹腳,自由自在地跟著父親在書房和藥鋪裏打轉”(譚恩美,2012:159),自幼學會了神道醫術等很多本事,也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性格。旁人“趕集的時候經常看到她一個人出來逛”,神婆說她“心算得快,還跟小販爭執。行為乖張,性格又倔,愛問東問西,自作主張”(譚恩美,2012:160)。如此竟到了“幾乎沒人敢上門來提親的地步”(譚恩美,2012:159)。可見,寶姨年少時的性格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的女性形象。

虛歲十九歲那年,寶姨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當地棺材鋪的張老板想娶寶姨為妾(從後文得知他真正的目標是寶姨父親的鴉片膏和龍骨),被寶姨斷然拒絕,“我可不要做這種封建婚姻的奴隸。”(譚恩美,2012:164)而僅僅一周後,她不顧張老板的威脅應允了一見鍾情的劉滬森的求婚(這次允婚引發了後來難以挽回的一場慘劇)。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寶姨,一個十九歲的年輕女子,從自由戀愛到婚前偷吃禁果(“寶姨引他上了炕,小叔忙不迭地享受洞房花燭之樂”(譚恩美,2012:165),完全背離了中國的傳統女性形象。

盡管生活在舊中國,但寶姨並沒有按照傳統女性的形象生存,而是從內心出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嫁自己喜歡的人。這種行為怪癖乖張、思想獨立的性格,是在父親的溺愛之下形成的,正如女權主義大師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被稱為西方婦女“聖經”的《第二性》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204)。寶姨的這種獨特氣質和行為方式,並非先天生成,而是後天形成的,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