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析辛克萊·劉易斯《大街》中的政治與社會理想(1 / 2)

簡析辛克萊·劉易斯《大街》中的政治與社會理想

文學評論

作者:陳貽祥

作者簡介:陳貽祥(1985-),男,湖南崀山人,現任職於廣西玉林師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文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成名作《大街》(Main Street,1920)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理想與社會理想。本文擬對辛克萊·劉易斯《大街》中所隱含的“理想傾向”進行簡要論述。

一、創作背景

辛克萊·劉易斯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索克中心鎮,從小性格比較古怪,經常被同學和玩伴們捉弄和嘲笑。然而他的智商很高,於1908年畢業於世界名校耶魯大學。即使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他仍然是個不合群的局外人,曾經讓他暫時離開學校。大學畢業後他來到紐約做編輯,到1916年,他辭去編輯的工作,專門從事寫作。劉易斯出生和成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彼時美國的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時期,一戰後,美國因為遠離戰場而坐收漁翁之利。美國全國上下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那時的美國人對社會、國家和個人生活感到無比自豪與自信,城市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盡管在經濟建設與城市化發展方麵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但是也麵臨著許多的社會問題。“20世紀初是美國曆史上發展巨變的一個重要時代,是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發展最快、最猛、最烈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美國城市化發展的腳步加快。城市轉而成為‘文明、進步’的代名詞,而鄉村則被冠以‘落後、保守、愚昧’的形象。”

劉易斯所處的時代是美國曆史上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的階段,城市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不僅在城市裏出現了許多問題,在農村也同樣產生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劉易斯本以為離開城市回到鄉村就能逃避問題,回到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主義生活。可事實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鄉村居民愚昧、落後和閉塞,內心同樣充滿了嫉妒、自私和貪婪。正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辛克萊·劉易斯寫出了許多反應和批判社會現實,同時又對當時社會充滿深沉思考的作品。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也逐漸從浪漫主義文學轉向現實主義文學。

二、社會與政治理想

“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是一種曆史的存在,它與王朝的更替交疊,國家的興亡盛衰緊密相關。特別在曆史巨變之際,二者的融合激蕩常常磁暴般地引發出無比絢麗的人文景觀,往往鑄造出壯美的文學與悲愴的政治。而在曆史溫和地量變之時,盡管期間少有劇烈的碰撞,但它們之間的張力始終存在,作用也沒有停止。隻看盛世文學(如盛唐) 的升平氣象,那也是和政治有著莫大的關係的。”美國文學中的政治性是和其曆史和社會背景同步的,美國獨立戰爭和革命時期的文學政治和社會理想所關注的是國家和社會的體製問題,當美國進入到經濟快速繁榮和發展的時代,文學家自然而然會在作品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思考,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和國家關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