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小時代》中陰柔化男性角色塑造
文學評論
作者:翟婷婷
摘 要:伴隨著多方評說,《小時代》係列的持續熱映引人圍觀,儼然成為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本文以《小時代》係列中男性角色的塑造為視角,從現實環境、群體的消費指向和反叛的亞文化風格等三個方麵對陰柔化男性角色塑造的形成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時代》;陰柔化;男性角色;消費心理
作者簡介:翟婷婷(1989-),女,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人,碩士,沈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小時代》係列電影自上映以來圍繞著它的評說就不曾間斷。 “宮洺”、“周崇光”、“顧源”等陰柔化氣質的男生以何惹人憐愛?“花美男”又為何能成為時代寵兒?男性角色塑造的陰柔化趨向成為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文化現象。
一、源於生活的男性形象取材
藝術來源自生活,《小時代》自不例外。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當下社會男性的陰柔化趨向呢?
國外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指出人們身上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異性氣質,人的情感和心態也同時兼有兩性傾向。遺憾的是,這種異性氣質受時代文化的影響常常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狀態。隨著改革開放和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人們對性別平等的認識增強,開始思考新的性別行為規範和價值定位,社會角色分工開始出現較大轉變。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擺脫“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模式束縛,男性承擔起原本女性所承擔的做飯、打掃等家務勞動,從而使得在社會角色分工和資源分配利用方麵的男女兩性差異減小。顛覆著長期以來形成的男陽女陰的刻板性別印象,越來越多的花美男、暖男、媽寶男、“小鮮肉”出現在大眾視野。
男性氣質作為社會性別氣質之一是受到社會文化影響的,可以說社會文化建構了性別。不僅日韓偶像劇中雲集著俊美的“花美男”,而且在“快樂男聲”、“花兒與少年”等熱播節目以及風靡中韓的偶像組合中那些有著陰柔化氣質的男性廣受追捧。由於電視媒體能通過“仿真”展示出一種虛擬化環境,受眾很容易將這種虛擬化環境本身當作現實環境看待,節目中對陰柔化氣質的男性的過度推介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現實環境中男性形象的判斷與認知。長此以往,人們對性別的區分意識越來越模糊,中性形象逐漸為大眾所接受並日益盛行。人們的審美標準在潛移默化中被製定,形成了風格化的軀體意象。正如梅羅維茨曾說的,電視實現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間的融合。
此外,當下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尚存誤區,認為聽話、乖巧、懂禮貌、不淘氣、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裏刻苦學習的男孩兒是懂事的好孩子。作為家長的心頭肉,他們更是被過分小心地嗬護著,外出嬉戲的時間少之又少,而在學校中男女教師比例的不均衡使得男孩兒的學習成長大多在女教師的陪伴下進行。這樣,男孩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缺乏男性的野性和氣質,變得愈加“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