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於指示的研究現狀和成果:
3.1前指功能指名詞或詞組在前,指示詞在後,即指示語的釋義須從前文找到參照對象。
例5:A girl and a boy were washing a dog. He was holding the dog while she pored water on it.其中it, he, her分別指代the dog, the boy, the girl。
3.2後指功能,指示語出現在它所指的名詞或詞組前,須從下文尋找其指示對象。該用法較正式,較少見。
例6:I turned the corner and almost stepped on it. There was a snake in the path. it指代下文的snake。
3.3零指代指前指詞或結構空缺,但依賴相關語境聽話人能補全信息。
例7:My favorite subject is pragmatics, but Jack’s 0 is semantics.空缺favorite subject。
4.結論
指示語是人類社會符號的組成部分之一,其隱模式或顯模式是各種意義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語言間的指示詞有共性,但也有差異:i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第一、二人稱指示語的語用意義進行研究,而對第三人稱指示語的語用意義的研究則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Levinson 雖然已論述了人稱指示的用法,但卻沒有提及心理距離對人稱指示的影響;Yule 也隻不過是提到了心理距離,並未詳細論述指示語如何影響人稱指示的用法。ii英、漢指示語的語用差異與諸多因素密不可分,包括英漢語中銜接和連貫的實現方式,英漢語言、思維和文化等方麵的差異。隨著中國和其他各國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各國思維方式的互補與融合,英漢語言(包括指示語在內) 也發生變化,研究指示語也要與時俱進,更多了解各種語言中指示語在語用方麵的具體差異。
參考文獻:
[1] 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30。
[2] 郭幸楷.指示語:研究曆史、屬性、分類及其他[J].外語教學,1995,第16卷第4期28-32.
[3] 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George Yule.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