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依法治國,建設法製強國(1 / 1)

依法治國,建設法製強國

文化長廊

作者:侯誌琨

關鍵詞: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製強國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東漢許慎《說文》:“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

意思概括來說是:法度,就該公平如水。

也隻有公平的法律,才能保護人民正常的權利和訴求。

縱觀法律發展的過程,由最初的習慣法慢慢形成了條文法。從感性主觀而變得理性客觀。越來越代表人民的利益,維護人民的利益。

法律存在的意義就是給治理國家提供規範,普遍的方法。遵法守法,把法律放到第一位。從而製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來維護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利益。

對於國家而言,人民群眾相當於建築的地基。地基越穩,上層建築才能越修越高。

所以為了實現偉大祖國實現現代化,從而成為世界強國。堅持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是唯一的道路。

曆史上有法不依導致改朝換代的例子屢見不鮮。每個朝代的末期的共同特點是:法律形同虛設,特權組織不作為……

實現公正司法,歸根結底還要靠製度來保障,讓執法司法權在製度的籠子裏運行。所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國發表重要闡述,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法律也就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當前,我國法律建設不完善。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思想改變對社會道德以強烈的衝擊,社會矛盾凸顯。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的同時,也渴望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建設。另一方麵,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黨政機關依法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

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現象仍然存在。所以現在特別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用法律來監管黨和國家還有人民。

首先,依法執政。

為什麼要依據黨章從嚴治黨?習近平書記指出:“黨章是黨的總章程,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製度和體製機製,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這句話點明了依章治黨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保障。

為什麼要依據憲法治國理政?對任何國家來說,憲法都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堅持憲法不動搖,就是對法律正常實施的保障。習近平書記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在此充分肯定了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次,依法行政。

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製定的,但法律的施行,卻需要政府的認真履行與貫徹。做到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與此同時,法律的施行,進一步起到督促政府辦事以及提高辦事效率等作用。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知道道理很重要,但如何去做也同樣很重要。則要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習近平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幹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立法者公平立法,執政者依法執政。做到真正使人民群眾有法可依, 有法可行。也隻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和政府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真正的屹立不朽。

參考文獻:

[1]劉輝.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幾點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14-12-15

[2]山青未.《全麵推進依法治國:人大的曆史性機遇》.《上海人大月刊》.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