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去哪兒》能走多遠(1 / 1)

《爸爸去哪兒》能走多遠

專欄

作者:陸高峰

在《中國好聲音》、《中國最強音》、《我是歌手》、《快樂男聲》等歌唱選秀類節目同質化競爭,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限歌令”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新的娛樂節目的突破口成了各地電視台的一大難題。

可以說,一直以娛樂節目擅長的湖南衛視最近推出《爸爸去哪兒》,既是麵對當前歌唱選秀類娛樂節目艱難形勢的主動突圍之舉,也是被當前國內娛樂節目惡性競爭的生態環境逼出來的無奈之舉。《爸爸去哪兒》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雖然沒能走出模仿引進歐美日韓成熟電視節目然後加以改造的老路,但是明星、親子互動,加真人秀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戶外體驗等眾多收視元素,仍然讓已經看膩了唱歌選秀、婚戀交友節目的觀眾耳目一新。

央視索福瑞媒介收視率調查顯示,10月11日開播的湖南衛視親子互動節目《爸爸去哪兒》首播當天,全國網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在同期推出的衛視周五晚綜藝節目中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獲得第一。同時,湖南衛視將該期節目重播8次,創下了湖南衛視非戲劇類節目重播次數之最。不僅如此,在第一集開播時,幾乎創下了零負麵的收視評價,被稱為中國綜藝類電視的一次“開天辟地”之舉。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兒”的45.5萬條原創微博,並對36.7萬獨立原發作者用戶、1300餘萬條用戶微博及近1億的關係進行了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爸爸去哪兒》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王”。通過與各節目同時提及的正負麵詞彙進行統計,《爸爸去哪兒》雖未完全達到“零差評”,但仍創造了高達89%的美譽度,超過《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以及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等。

《爸爸去哪兒》能夠“一炮打響”,除了湖南衛視作為全國娛樂節目“大本營”的自身“平台”優勢,以及不計成本大造聲勢外,節目的走紅也與迎合了受眾收視心理,充分開發利用娛樂節目收視元素等有關。

首先,節目打出親子互動的親情牌,利用了人類關愛、疼愛子女,重視親情的心理。美國學者施塔奇在研究人的動機強度時,對人類的44種不同的動機進行需求強度排序,結果對子女的愛排在僅次於食欲之後的第二位,而健康和異性之間的吸引則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可見,《爸爸去哪兒》打出的親子互動牌,正是迎合了人類最重要的愛子女的心理動機。

其次,節目打出了明星牌,利用了受眾熱衷於追星和窺視明星生活的心理。筆者為了研究受眾為什麼喜歡看《爸爸去哪兒》,專門在微博上對受眾的收視心理做了簡單調查,截至本文寫作時,共有95人參與調查,對於“您為什麼喜歡看《爸爸去哪兒》”的問題,回答“喜歡裏麵的明星”和“可以看到明星生活中的一麵”的占到27.4%。

此外,《爸爸去哪兒》選擇一些有特色的戶外場所作為外景地,並融入了真人秀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視效果,拉高了收視率。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爸爸去哪兒》能夠走紅,還與當前電視節目相互模仿,同類節目紮堆,國內娛樂節目缺少創新,導致能看的電視節目太少有很大關係。

《爸爸去哪兒》當前是“火”了一把,但從節目的長遠發展來看,該節目仍然沒能走出引進模仿國外節目,以及主要依靠明星支撐收視率,缺少原創隊伍和創新能力的老路。在當前國內娛樂節目“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造”,隻要有能“火”的節目就馬上紮堆克隆,一哄而上的情況下,《爸爸去哪兒》的生命周期能有多長,究竟能“火”多久,能走多遠,仍然讓人不無憂慮。

(作者為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師,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