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製造業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一方麵,造船、鋼鐵、水泥、煤炭等傳統產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而另一方麵,大型數控裝備、衛星航天、智能設備等高科技產業的產品卻普遍不足依靠進口。這就形成了我國製造業普通產品總量過剩,而體現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卻不能滿足要求的矛盾局麵。

目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仍然是傳統產業占較大比重,而世界500強更多以現代製造為主,這也是我國製造業跟德美製造業很大的區別。

企業規模相對不大

雖然我國工業增加值在世界上名列第一,但我國製造業主要靠拚企業數量眾多取勝。以單個企業衡量,我國大部分製造業企業規模仍然較小,許多企業都沒有達到行業對規模經濟的最低要求。尤其是與世界500強相比,中國製造企業與世界級製造企業在規模上的差距仍然十分顯著。

高耗能與高汙染現象嚴重

我國製造業向來存在“高耗能、高排放、高汙染”的“三高”現象,而這種高耗能,高汙染,低效率,低產出的工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可持續發展。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是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將高汙染的工業移向發展中國家,而中國製造業則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來了第一製造業大國的稱號,

光是電機(俗稱“馬達”),國內能效消耗就比國外高出大約15%~20%。因為目前發達國家使用的多為節能環保的高效電機,其高效電機效率已達到91%以上,而中國高效電機使用率僅為5%,其餘大部分是低於標準規定的3級能效電機,平均效率為87%。

品牌意識缺失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製造企業的品牌意識相當缺乏。據統計,在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中,有64%的企業沒有對品牌進行全麵保護。其中,大型工業企業對品牌未予以全麵保護的比例竟高達80%,十分令人擔憂。

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的統計,全球共有8.5萬個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雖然不到3%,卻擁有世界40%以上的市場份額,名牌產品的銷售額占了全球銷售額的50%。可見品牌在提升產品附加值上有重要影響。而這正是中國製造企業所缺乏的。

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美國占據了500強中的232席,而中國隻有25個品牌入選,還不到美國品牌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