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的出路
聚焦
作者:工業品營銷研究院
中國製造業是時候尋求新的出路了。中國工業如何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前有美德日等製造強國的擠壓,後有東南亞新興國家的追趕,內有勞動力生產成本高漲帶來的利潤壓力,外有經濟低迷帶來的市場出口壓力。在內憂外患阻力重重之下,中國製造工業的出路在哪裏?中國工業該如何做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重整產業鏈,由微笑曲線的中間向兩端延伸
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由前端、中端、後端三部分組成,前端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零部件生產等,而中端則是加工組裝環節,後端則由銷售、服務、品牌等環節組成。
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長期處於附加值低、創新能力弱、結構不合理的產業鏈中端,即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在產業價值鏈中扮演加工、組裝為主的角色。 反觀美國、德國製造業,它們處於全球產業鏈中的上下遊,而將利潤空間較小的加工製造環節交給中國,從而攫取了整個產業鏈中的大部分利潤。
隨著新一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到來,製造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將更為陡峭,中端的製造環節價值將進一步被攤薄,特別是當前我國勞動力成本高漲後,製造業的利潤進一步被擠壓,向兩端索取增加值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工業要走向“中國創造”,必須從微笑曲線的中端向兩端延伸,隻有如此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真正成為製造強國。
調整產業架構,由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裝備製造業轉變
過去中國發展以鋼鐵、水泥等傳統製造業為主,在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上卻鮮有涉及,導致我國在大型數控裝備、衛星航天、智能設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業上嚴重依賴國外進口。
2010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銷售收入約1.6萬億元,僅占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的8%,而2013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占裝備製造業比重也不過在10%左右。不僅如此,在關鍵技術及核心技術上,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缺乏自主創新,對外依存度高,所以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而且在配套能力上,我國的發展也相當滯後。據統計,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占核電機組設備投資1/4的泵閥主要依賴進口。薄弱的基礎配套產品也嚴重製約了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