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分工比較發達的製造業中,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的增加值不到產品價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發生在服務領域。德勤公司的研究報告也清楚表示,在其調查的80家製造業公司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有19%的製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這一切都表明,全球製造業正在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目前國際製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製造服務化轉型,如美國GE將金融與製造業有機結合起來,提供設備融資租賃、汽車租賃、債權出售、項目融資等金融服務;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則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為波音、空客等飛機製造企業出售發動機,在對方租用時間段內,羅羅公司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還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卡特彼勒公司,提出了“生產商客戶服務合約”(CSA),可以按客戶的需求來定製服務。

在產品利潤增值空間日益向服務環節轉移的今天,中國製造業也應該由賣產品向“產品+服務”轉變。

由設備製造向係統集成轉變

在製造業形勢日益複雜的今天,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產品設備,更需要係統的集成解決方案。以環保應用領域的主要脫水設備壓濾機為例,客戶在購買時不但會考慮對壓濾機單機及配套的需求,更希望壓濾機製造商對整個壓濾機係統進行設計,提供過濾係統整體解決方案。

南方最大的壓濾機製造企業興源過濾就意識到了客戶的需求,將重點從提供壓濾機產品上轉移到為用戶提供過濾係統集成能力上,從而將係統集成服務能力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舉成為國內壓濾機行業第三位。還有上海電氣、秦川集團等傳統的設備製造商,正逐步向集設計製造、係統集成於一體的係統集成商轉變。

由代工向品牌轉變

如果說“中國製造”是中國的一張名片,那麼“代工”則是這張名片的基礎“材質”。據質檢總局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產品質量狀況分析,中國出口商品中大約90%是貼牌產品, 2008年至今,沒有一家中國製造業品牌躋身世界品牌500強中前100位排行榜。

國際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在談及中國工業品製造業時,指出“對於高品質產品進入發達市場時,在質量、價格方麵的控製力不大,中國企業需要從品牌上獲得30%的利潤而不是10%—15%的市場加工費”。無庸置疑,品牌產品可以賣得更高的價格,並且依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這就是做品牌的魅力。

中國製造業要爭取更多的利潤,就必須發展自主品牌,由代工向品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