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行人從濟南出發走陸路到蓬萊水城,朱由校派人去租大量車馬來做代步工具,並留下二十個錦衣衛看管留下的船隻。鐵冰之、鐵媚父女倆加入了錦衣衛,跟著皇帝的車隊一同前往大海。那個被皇帝教訓的紈絝子弟王與玉從家裏帶過來不少家丁想找賣藝父女的麻煩,很不湊巧,他與皇上的車隊正好擦肩而過,沒找著報仇的人。
在去往海邊的路上,朱由校目睹了民生的凋敝。老百姓一個個瘦的和麻杆一樣,影子都是伶仃細長的。走在田畝中,田畝的疆界還在,但是種地的老百姓已經不在了,萬曆末年的遼東戰爭征收了大量的耕牛,百姓沒有耕牛,最後不堪忍受官府的橫征暴斂逃走了。
朱由校還發現有人在販賣私鹽,這種私鹽就是從鹽堿中煎熬出來的土鹽。山東有些地區鹽堿地較多,糧食產量較低,人民生活大都很困苦,一遇大荒之年,生活水平會降到更低的程度。土鹽苦澀異常,與硝、堿一同生產,是不適宜食用的。但是其生產方法簡單,價格便宜,有時隻有一文錢一斤,於是貧苦缺鹽的人們也就不計較其質量了。底層百姓的日子真是太不好過了。
明朝廷、撫按、司道、州郡、縣令等官員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農民與土地相分離,使社會生產日益萎1縮。脫離了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下去,隻有揭竿而起一條路可走。朱由校看到了地主階級吃人的統治,再不整頓吏治就徹底完蛋了。想到這裏,朱由校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經過星夜兼程、馬不停蹄的趕路,皇帝帶著護衛來到了蓬萊水城。朱由校看到了藍色的大海、黃色的沙岸以及易守難攻的軍港。
蓬萊水城在宋代就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軍港,當時宋軍的水師戰船形似刀魚,軍港就叫作刀魚寨。到元末明初時,因北方沿海屢受倭寇侵擾,洪武九年明朝廷在原刀魚寨的基礎上環築土城,名為“備倭城”,就是現在俗稱的水城。城高三丈五寸,厚一丈五寸。萬曆二十四年時,又於土城牆麵砌以磚石,東西北三麵增築敵台三處,才有朱由校今日見到的規模。
水城的設施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海港設施,包括以小灣為中心的防波堤、水門、平浪台、碼頭等;二是陸地設施,包括城牆、炮台、陸地門、營房、指揮所、燈樓等。這兩部分設施,構成了一個進退自如的海岸軍事防禦體係,平時駐紮水軍,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戰時進則隨時出擊敵人船艦,退時可以據城固守。
水城的陸地部分是利用了刀魚寨的原址,在南部加築了城牆,截斷海灣,將海灣環成“小海”。城牆隨地勢高低形成西麵和西北兩麵高,東、南兩麵低的傾斜狀。北牆臨“丹崖”修建,崖高十丈,以懸崖為牆,隻建有五尺的垛牆。西牆建於丘陵脊背,雖不高亦甚險峻。東、南兩牆因地勢低窪,築得較高。平均高度約兩丈。水城平展麵積呈南寬北窄不規則形狀,各邊牆長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