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微服終點(1 / 2)

進了濟寧城以後,朱由校覺得旅途的勞累根本就不算什麼了,這座繁華的商業城市是他微服私訪的最後一站。考察完本地的民情和了解河道總督左光鬥的治水情況以後,皇帝就可以安安心心回紫禁城親政了。

漫步在濟寧城的商業街道上,朱由校看到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百業興盛,這裏的市場甚至比皇帝見到的運河名城——臨清的市場更加繁榮。

濟寧城在元代就成為京杭大運河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水旱碼頭,是南北傳輸要地和重要的物品集散中心。元代詩人朱德潤曾寫過一首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濟寧城區商業繁榮景象:“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氈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

到明代中葉,運河經濟進一步提高,濟寧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每年在濟寧裝卸的貨物達四百萬擔,迅速出現了“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現在城區定居之民已不下數萬家,商賈之踵接而輻輳者亦不下數萬家。

在明代,濟寧繁榮興盛的商業行業主要有藥材業、皮毛業、糧食業、雜貨業、綢布業、竹貨業、百貨業、鐵貨業、茶葉業、陶瓷業、文具業、飲食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十多個行業。曆經數百年發展和變遷,各個商業行業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行業分工越來越細,並且還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地域分工,逐漸形成了以銷售某種或某類商品為特點的比較專業性的商業街巷和市場。

比如說竹竿巷,以編織出售竹器、竹貨而得名;薑店街,以黃薑商販貨店得名;果子巷,以售幹鮮果品而得名;雞市口街,以雞鴨市場而得名;驢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場而得名;柴禾市街,以賣燒柴市場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出售瓷器而得名……

最大的行業是藥材業,濟寧的藥材業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即成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明代借助運河進一步得到發展,萬曆中期達到鼎盛,藥材行棧發展到一百多家,零售店鋪發展到五十多家,每天吞吐藥材量達到幾十萬斤,與全國十九個省建立了購銷關係,互為市場,成為全國著名的大藥材市場。

僅次於藥材業的行業是濟寧城的皮毛業,大的皮毛行棧發展到三十多家,年經營皮貨近百萬張。貨源除來自全省各地外,部分來自北直隸、內蒙、遼東等地。根據朱由校的實地調查,濟寧也是運河沿岸最大的糧油集散中心之一,貿易規模僅次於臨清,除此之外,其他的行業貿易量要遠遠超過臨清。

皇帝麵對這樣熱鬧的街市有些眼花繚亂,不僅州城南運河、越河兩岸街巷已形成約方圓三裏的繁盛商業區,而且州城內通往東西南北四門的西條大街也已辟為繁華的商業街市。這些最繁盛的商業街巷,店鋪行棧鱗次櫛比,大店鋪門麵裝飾豪華醒目,商品貨源充盈,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白天客商雲集,摩肩擦踵,生意興隆。晚上,街麵上燈火輝煌,交易不停。有些商戶生意火爆時,常常通宵達旦進行營業。

城市內部的環境也非常好,江北小蘇州是濟寧城的一個外號,因為濟寧城內有不少仿蘇州園林的建築。城市裏由於水源豐富,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園林中花草樹木四時不屑、八節生存。花樹有桂花、海棠、玉蘭、山茶、石榴、紫藤、梅碧桃、薔薇、月季、牡丹、杜鵑、竹子等;在樹木配置上,有鬆、柏、榆、槐、女貞、梧桐等習以常見;夏日荷花更是蕩漾在碧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