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在濟寧城感受到的是滋潤人的空氣,和城外的臭味不同。豐富的水源和園裏栽種的眾多的花木,起到了保護整個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作用,也保護了城市空氣,使之清新宜人;保護了城市的溫度和濕度,使之免受季節、雨旱的影響。
對於天啟皇帝來說,吃是一件大事情。恰巧濟寧的飲食業非常發達。飲食業在舊時代因其服務的階層不同體格,總是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麵向官宦、財主的高檔大菜;二是麵向小業主和勞動者的街頭小吃。這兩種小吃在濟寧都別有一番風光。
濟寧衙門多,官府接待多,商號應酬也多,飯店隨之而多,名廚師也多,久之也就形成了濟寧菜的兩大特色。因地處水鄉,所以濟寧廚師的拿手菜多是湖鮮、水產;因運河南北商旅雲集,所以菜品兼取南北風味,濟寧菜大大豐富了魯菜係統。
來濟寧的人大多經商,早晨應酬開市,來不及做早點,人們便多有上街買早點的習慣。生意人和手工業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運河船隊停滯時間長,做飯不便,街頭小吃就興盛起來。
朱由校最喜歡的濟寧小吃是甏肉幹飯。甏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顧名思義,用甏盛放烹製的肉。起源於元朝。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南方的大米從水路運往北方。當時的人們把用陶器燉出來的肉和大米飯放在一起吃,別有一番風味。
大米用前先篩後簸,絕無雜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幹飯必須蒸透,用水必須適量。烹製甏肉時,須將肉條、麵筋、剝皮熟雞蛋、蒲菜頭或白筍丁以及調料放在甏內煮熟,米飯在另一甏內煮熟。食時從兩個甏內分別盛取甏肉和米飯,其大米幹飯粒粒如玉,甏肉色澤紅韻,質地柔嫩,肥而不膩,爛而不糜;湯濃味厚,鹹香可口,堪稱一絕。食用時,外加一道鹹菜或老虎菜或醃製辣椒,味道更佳。朱由校一口氣吃了幾大碗。
晚上到了尋找住宿的時候,朱由校直接去河道總督的府衙。反正濟寧城已經是最後一站了,考察完左光鬥皇上就回京城了,她讓錦衣衛千戶王陽武和秉筆太監曹化淳亮明大內的金牌,證明他們的身份。朱由校本人並沒有暴露皇帝的身份,府衙的官員認出廠衛的令牌,知道他們都是皇帝的親信得罪不起,這個小官滿臉堆笑地請朱由校等人入府。
皇上裝著狐假虎威的樣子跟太監曹化淳進了府衙,朱由校左看看右看看,也沒見到左光鬥的半個影子。他問領路的官員:“河道總督左大人去哪了?”
“左大人去靈璧、雙溝、黃鋪一帶監督河工們修複堤壩去了,他已經走了一個多月了,前幾天他寫信給濟寧府衙說很快就回來,下官估計明天左大人就差不多回來了。”領路的官員畢恭畢敬的回答。
朱由校想想也成,在等他一天吧,當晚皇上住進了河道總督府衙後院的廂房,安安穩穩地睡了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