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河流形勢(1 / 2)

皇帝坐在會客室的主座上,左光鬥和徐霞客分別坐在離一左一右最近的兩個座位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先是吃了個七八分飽。皇帝開始講話了,朱由校問道徐霞客:“朕聽左大人說你對治水非常精通,你給朕講一講治河的道理。”

“回陛下,草民不敢說擅長治水,我隻是實地考察過長江、黃河、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河流。草民每到一處河道,必定登高眺望、審度形勢。這個過程讓我對河水的形勢、水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徐霞客說話很謙虛,但是他的語氣表現出見多識廣的自信與豪氣。

朱由校雖然是一個穿越者,但他對治河還是一個門外漢,他虛心地向徐霞客請教。他問徐霞客:“這些年來黃河決口數處,濁流四處泛溢,故道淤成平地。朝廷苦於漕運受阻,人民苦於洪水淹溺,黃河為害至今夠大的了,已經治理好多年,卻不見成效。難道黃河終究無法治理嗎?徐霞客你可有什麼高見嗎?”

“河道形勢古今有變遷,河的特性卻古今相同。河的特性既然不變,那麼,對河的治理也就沒什麼不同的道理。千古以來善治水者當屬大禹,而懂治水之理者則沒有誰能比得上孟子。孟子說大禹的治水之道就是順水之性。這誠然深得治水之至理。河水的特性是無法改變的。黃河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挾沙而行、勢不可擋,且與淮河彙合之處,水勢散漫、絲毫不受約束。隻有順應河性,因勢利導,才能收效,任何投機取巧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

徐霞客盡自己所學所知,將治河要順應水性的道理向皇帝娓娓道來。朱由校卻有些疑惑,他問道:“河水現今四處橫流,難道能順應它橫流泛溢的特性去治理嗎?”

“不不,不是這樣。現在的河水泛濫橫流並非河的本性。黃河之所以決口,全因黃河水暴漲時下遊淤塞不通,黃河無法順應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隻好衝出決口,流往低處,結果主河道上水流減少,流速減慢,泥沙又大量沉積下來,使河床更加淤高,水流更難以順河道流往下遊了。這就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性質。”

“那麼,黃河的規律具體都有哪些?”

“具體來說,就是避逆而趨順,避擁塞而趨疏通,避險阻而趨坦易。對黃河駕馭得道則其利無窮;若失其道則貽害無窮。所以,善於治水的人先要摸清河水的規律,然後或攔蓄、或排1泄、或分流、或合流,皆因地製宜、因勢利導。例如在徐州以上到三門峽以下土鬆地廣的地段,要展寬河道;在徐州以下,城邑距河很近,就要嚴格防範和約束河水,使泥沙順流衝入大海。不管是展寬河道,還是束水歸海,都要因勢利導。”

“朕還是有些不懂,先生說治河要順水之性,那麼順水性要以何為先呢?”

“必以度勢為先。要真正做到順水之性,就必須以審度形勢、實地考察為第一要事。現今河道為患多處,應先相度河道整體形勢,分清輕重緩急,先去治理急需治理的地方;還要推究致患緣由,不能盲目去治理,否則即使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也難奏效。在這一點上,左光鬥左大人做的就很好,他能到現場去觀察督促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