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皇帝還朝(1 / 2)

朱由校前世曾經看過一位著名曆史學家的文章,這位學者寫道:“以史為鑒”是中國的傳統,可惜過去絕大多數史家製作的鏡子裏,侏儒們被拔高了,堅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擠出了鏡框以外,成了地道的哈哈鏡。

曆史學家這番話說得很有道理。在明清交替時,明廷不少文官武將都投降清廷,剃發改製。拒不剃發,以死自誓者為數也不少。在大敵來臨之時,有些“忠臣”不是堅決反抗而是選擇自殺,這樣他們就達到了留名青史的目的。這種所謂的“忠臣”一生好名,與其說是以身殉國,不如說是以身殉名。從征服者的清朝來說,自然最喜歡這種表率人物。朱由校不喜歡這類繡花枕頭,他喜歡的是為民族存亡反抗到最後的硬漢——比如說眼前的閻應元。

滿清朝廷壓迫漢民,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屠殺手段強迫漢人改變自己的文化習慣。麵對野蠻的韃子,江陰百姓做出了“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的決定,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領導義民反抗清軍的領袖就是江陰城的原任典史閻應元。

江陰百姓抗清的消息傳開以後,清軍統帥多鐸見江陰蕞爾小城竟敢於抗命,派降將劉良佐領兵數萬來攻打。劉良佐屢攻不下,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書信勸降,甚至親自來到城下現身說法,要閻應元投降。閻應元在城頭痛斥劉良佐的背叛明朝,說:“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劉良佐無言以對。

多鐸隨後又派恭順王孔有德率領所部兵馬協助進攻,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夷大炮前往攻城。江陰的抗爭從六月初五開始,在此之後,閻應元多次派人出城聯絡各地義師,卻始終沒有等到援兵。堅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軍集中大炮轟擊城東北角,城牆崩塌,清軍蜂擁而上,江陰失守,閻應元不屈遇害。

清軍攻破江陰城以後,義兵沒有投降還在拚死巷戰,最後屠城三日,城內百姓隻剩下五十三人。當時有人寫了一副對聯讚揚江陰百姓的抗爭精神:“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裏江山。”朱由校前世讀到閻應元的事跡時,他覺得非常感動,如今英雄就在眼前,更讓他激動、振奮不已。

皇上強行冷靜下來,用盡量心平氣和的語言跟閻應元講話:“閻應元,聽左大人說你有一身的好武藝,這是真的嗎?”

“回陛下,草民從小習武,打起架來,六七個壯漢近不了我的身。草民從小練習射箭,臂力過人,我能拉開一百五十斤的硬弓,百步穿楊不在話下。”閻應元非常自信地回答皇帝的詢問。

“你可曾學過什麼文章典籍嗎?”

“回陛下,草民熟讀過的典籍隻有《論語》和《孫子兵法》,其他的典籍也讀過,但隻是粗學大意、不求甚解罷了。”

“為何單單研習《論語》和《孫子兵法》呢?”

“回陛下,《論語》教會草民處世之道和做人的基本,《孫子兵法》教會草民應敵的謀略計策。”

“說得不錯,現在正是國家用兵的時節,遼東戰火不停,其餘的邊疆隱患內地草寇都在伺機而動,閻應元你可願意參軍為國效力,在沙場上建立功勳,在青史上留下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