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問題堆積(1 / 2)

皇帝沐浴之後,召見了乾清宮管事太監魏忠賢。朱由校回京城的時候就發現了,城市的環境大大改觀。朱由校曾經特地跟朝臣打聽過明朝各個城市的環境衛生,據說街道狀況最好的是南京。萬曆年間的沈德符比較幾座城市的街道稱:“街道惟金陵最寬潔,其最穢者無如汴梁,雨後則中皆糞壤,泥濺腰1腹,久晴則風起塵揚,睹麵不識。若京師雖大不如南京,比之開封似稍勝之。”

南京有青石鋪成的街麵,北京的街道則無石板鋪墊,加上來往的車馬多,路上多車轍溝痕,一旦下雨就泥濘不堪。若是連天下大雨,城中還會出現“泥途坎陷,車馬不通,潢潦彌漫,浸貫川澤”的情景。當時,“燕山積雨泥塞道”已成為居民頭疼的事。

為了下雨天的通行,在北京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行業,叫“人背人”。明朝時,由於北京下水道大半阻塞,一到夏季暴雨頻仍時節,各大街道積水成河,難以通行,就有窮人為掙些錢,專門背人過街。

作為從現代社會穿越到明代的人,朱由校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王朝首都是如此的邋遢髒亂。在微服私訪之前,朱由校下令讓魏忠賢監督北京城內的道路修繕。中午,魏忠賢伺候皇帝用膳,朱由校特地詢問他關於整頓環境的具體情況。

“魏忠賢,你這幾個月打掃京城衛生,打掃的不錯啊!”

“謝皇上誇獎,這都是皇上對百姓的恩德,老奴怎麼敢當呢!”魏忠賢一臉喜悅但又裝作惶恐地回答道。

“魏公公很謙虛啊。你具體是怎麼整頓京城的環境?”

“老奴隻是組織宦官們雇了些無名白和苦力去城外找石板,然後搬到城裏鋪在街道上,這樣就避免來往車倆陷在爛泥裏。皇上曾經提到過京城街道之所以積水嚴重,原因在於排水不暢,而排水不暢又是因為溝渠淤塞。那麼老奴就組織那些人拓寬加深疏通溝渠。這樣就避免了汙水排不出去。”無名白在明朝時專門用來指代閹割後入不了宮、做不了太監的人。

“這麼大的工程量,朕給你的十萬兩撥銀夠麼?那些無名白和苦力,每個人一天發多少工錢?”

“回皇上,老奴每人每天發三十文錢作為幹活的工錢,這樣算下來皇上給的銀兩剛剛用完。”

“三十文錢是不是有些少啊,那些無名白是沒能入宮的閹人吧,他們能像正常漢子一樣幹體力活麼?”

“回皇上,三十文錢就不少了,按照城裏的行情,一天工錢才二十五文。無名白也是能幹重體力活的。”

“北京城裏有多少無名白啊?”

“大約有六、七萬吧。”

“有這麼多無名白啊?他們平常做什麼營生啊?”

“無名白主要有三條出路:其一是投入王府或權貴勢要之家充役;其二是在京城各寺院附設的浴池裏專門為太監們搓澡;其三則是淪為乞丐。多年以前,老奴曾經親眼看到過幾十名“無名白”藏在殘垣敗壁間,注視往來的車馬。如果隻是三三兩兩的過往騎客,而曠野中再無他人,丐閹們就會成群結隊地奔行出來,勒住馬,將騎者值錢的東西搶奪一空,甚至連稍好點兒的衣服都悉數剝下,然後一哄而散。”魏忠賢也曾是無名白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