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解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便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擴寬自己的社交圈,增加與城市居民這一群體的接觸,在追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模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入城市居民的群體。另一方麵,由於解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這使城市居民在地緣上更加接近新生代農民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接觸,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兩個群體達成某一層麵的共識後,便會打破群體間的壁壘,實現群體間的融合。
四、有利於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安全感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我們可以知道人是有需求的動物,其需要取決於他已經得到了什麼,還缺少什麼,隻要尚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在此基礎上,馬斯洛認為,在特定的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滿足,那麼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的需要更迫切,隻有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為此,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或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生理的需要對於人類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了吃、穿、住、用、行。住房作為個人的基本生活資料,是基本必需品,是保障人的基本權利之一,結合新生代農民工麵臨的住房問題,若連最起碼的住房都無法為新生代農民工們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就成了問題,更不用說去追求情感和精神方麵的追求,也就更談不上自我實現了。住房問題得不到保障,會在新生代農民工心裏根植漂泊感,沒有能遮風避雨的地方,同時會產生不安全感。通過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有一席立足之地,不僅可以使他們放下心中的顧慮,還可以緩解他們的漂泊感,保障他們的居住權可以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安全感,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收入。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對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的“安居”願望應該得到重視,俗話說:安居樂業,我相信,隻要認真分析現狀,從實際出發,不斷尋找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就一定能有效的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真正住有所居,為城市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謝建社;《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鎮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2]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係;社會學研究;2001;p63~76
[3] 羅霞,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浙江社會科學;2003
[4] 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課題組,《直麵新生代農民工》,《調研世界》,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