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題淺析
政法論壇
作者:柴靜蓉
摘 要:融資難問題一直是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瓶頸,創新融資模式,打破融資瓶頸,使 “三農”資金需求者與金融機構實現有效對接,是解決我國金融服務“三農”融資難、促進“三農”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途經。本文對目前我國金融服務“三農”融資難的現狀及製約因素進行了全麵分析,並提出了創新融資模式的對策及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模式; “三農”融資難題;創新
一、引言
金融的支持是“三農”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全麵發展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也是“三農”能夠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中國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對於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這個問題,因而,對於“三農”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製約。每年的“兩會”上,“三農”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2013“一號文件”已經做出明確規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如何應該是地域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農村金融服務“三農”融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資金大量外流,“三農”麵臨巨大資金缺口
隨著不斷深化的金融機構改革,已經開始出現商業化運作雛形,特別是一些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重點和經營策略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在這過程中,其著重點基本上都投向了行業、重點項目以及重點客戶。在抗風險能力上,農村金融相對缺乏,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情況未得到有效改善,並且,在信用意識上,農村社會也比較缺乏,農村資產也相對較少,在處理擔保缺乏抵押品及擔保抵押難的問題上,無法進行有效的緩解。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不足
農業作為一個整體仍處於高風險的弱質產業,高風險、低收益是農業信貸存在的主要問題,這對於農村信貸市場的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同時,對於金融機構的貸款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也對農村信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造成了進一步的影響。金融機構貸款損失和風險防範,以確保沒有抵押品的實際收益率的功勞唯一的風險防範,有效的微抵押貸款和存單質押貸款要放,和其他農業貸款寧可一邊謹慎,一般不會幹預。因此,造成一個農業信貸產品、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農村尤其是“三農”信貸產品創新為導向的生產上缺乏,直接影響金融服務“三農”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三)農村抵押與擔保方式發展滯後
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存在相對較高的貸款風險。為控製風險,金融機構重點關注擔保的安全性問題。而農民由於缺少財產是很難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出現農村地區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的情況,並且,在擔保方式上,導致“三農”資金需求和金融機構難以實現有效對接,因而形成了困擾“三農”融資的瓶頸。其根源在於現有的農村財產權利體係,農村企業的局限性,農民一直缺乏有效的資產作抵押擔保,符合金融機構,抵押擔保範圍窄,品種單一,加上貸款擔保中介機構是不完美的,直接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增加農村企業和農戶獲得貸款的難度。
三、導致“三農”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一)農村現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農村金融業務的發展中形成了對其製約的副作用。目前,家庭聯產承包,是我國農村最主要的經營形式,因而,導致了其再生產規模上相對較小,同時缺乏足夠的可用於貸款抵押擔保的資產,且在抵禦自然風險上的能力也較為缺乏。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是薄弱,缺乏的行業的支持,負債能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