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題淺析(2 / 2)

(二)農村金融體製改革滯後。國有政策性銀行、國內大型股份製商業銀行體製、農村集體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合作銀行、村鎮銀行機製相對落後,難以發揮農村金融骨幹作用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三)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係尚未建立。一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農村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二是涉農金融機構貸款存在著高不良率,並且,體製和機製的不完善也是其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三是棄農、脫農的傾向在部分農村金融中仍然存在;四是沒有重視建設貼近農村、方便農民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導致其數量增長緩慢,且農民融資成本高;五是專門服務於“三農”保險機構和融資性類型的擔保機構較為缺乏。

(四)沒有建立適合基本國情的農村金融機構及其運行機製。農村的人口多,素質相對較低,農村居民人均耕地少,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大;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低,社會生產,發展國民經濟中農,輕,重不協調,農業基礎相對較差,發展緩慢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然而,中國的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機製,自主創新是不夠的,它的經營理念,信貸產品,服務手段尚未完全適應中國的國情。

四、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三農”融資模式的建議

(一)解決“貸款貴”問題,要更多地通過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來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比如,在農業產業鏈發育比較成熟、生產組織化程度比較高的東部地區,金融機構可通過銀行+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等形式發放農戶貸款,實現農戶貸款的批量作業,以此降低經營風險和成本。

(二)調整和完善農村金融政策。建立農業相關的信貸業務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係統,實施有區別的農村金融貨幣政策,通過人民銀行再貸款增加涉農信貸資金的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給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參與農業貸款稅收優惠,增加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呆壞賬的提取比例,提高自己的經營風險的能力。

(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政策性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小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合作連接機製,擴大農村金融的批發,零售渠道,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農民共同出資,建立“三農”信貸風險準備之和補償機製。

(四)創新“三農”融資擔保,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來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增強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擴大農村金融網絡的覆蓋網絡範圍。(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衛峰.關於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的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08)

[2] 李誌剛.農村金融創新大有可為——關於河南省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的調查[J].中國金融.2009(24)

[3] 許潔.論農信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創新[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6(08)

[4] 丁孜山.當前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