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北京高碑店地區承接CBD問題(2 / 2)

為什麼前後沒超過兩公裏的地區,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古人講:“五裏不同俗,十裏不同風”。分析原因,還是要從兩地最早的發家史說起:

高碑店有文字可查的上千年曆史,反映出高碑店經曆了從“亭”到“店”,又由“店”到“村”的發展過程,而高碑店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官編巨著作《日下舊聞考》並延用至今。在該地區曆史發展過程中,通惠河的興衰對地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惠河,是京杭大運河從通州張家灣到京城的重要河段,竣工後元世祖賜名“通惠河”,至此漕運暢通,南方糧食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運到京城,沿河兩岸,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曾經這裏是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而國貿在80年代初卻仍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京郊農村,至今沒有1985年以前的曆史資料記載過這片土地。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國貿則成為了帝都城外支配著數萬億財富的的焦點,全中國也沒有幾個地方可以與它相提並論。

出於沉重的曆史底蘊和高碑店人急功近利急於致富的心態,高碑店人走上了一條房地產與古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致富道路。可是雖然這樣致富快,但畢竟是有瓶頸:高碑店的發展規劃,就投融資而言,沒有創新體製與渠道,就沒有資本的來源。就地產的形態而言,沒有“繼承的創新”,單一的崇古複古,就等於穿著“三寸金蓮”走一條死路。就文化與商業的結合看,沒有創新,就如同商業先死,文化陪葬。

由此看,不同的發展路線導致了不同的經濟收入結構,不同的經濟收入結構導致國貿高碑店兩地即使相距和近,也很難融合在一起。

結論: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高碑店人,我對這片土地的了解就像我對這片土地的愛一樣深,但我真的不認為她——這個農民的孩子可以和那個叫“國貿”的“海龜”加“高富帥”走到一起,但我相信未來,這裏將是財富北京、財富中國的後花園。相信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高碑店定會發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幸福的第一鄉。(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人文經管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林.《彙改以來的通貨膨脹與金融資產價格》——一個兩經濟互動模型分析[R]

[2] 《“國貿三期”拆遷啟動》[R].北京商務中心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商務中心區(國貿中心)建設工程拆遷指揮部

[3] 餘斌、陳昌盛、劉守英.《北京朝陽區高碑店鄉調查——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麵臨的挑戰與政策選擇》[R]

[5] 程連元.《北京市朝陽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R].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201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