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紀錄 彪炳千秋的曆史盛會——中共七大(2 / 3)

最後,經多方權衡並報中央書記處拍板同意,將七大會址選定在延安楊家嶺。楊家嶺的地形比較平坦,地勢亦相對開闊。而且已經建有不少窯洞,可作為與會代表的住處直接使用。隻需建一座大會用的禮堂就可以了。在確定會址後不久,中央副秘書長兼七大副秘書長李富春請來了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楊作材設計禮堂修建方案。方案確定後,便於1941年開始動工修建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施工開始時,從當地請來了一些建築工人,警衛連的指戰員也輪流參加勞動。由於軍民合力奮戰,禮堂建設速度很快。曆經一年多的開山炸石,緊張施工,大禮堂於1942年建成。這是一座凸式結構的建築,充分體現了中西結合、壯觀大方、樸素務實的時代風貌。禮堂大廳長36米、寬34米、高11米,可容納近千人,采用4個大石拱為主梁,避免了遮擋視線,這是延安當時唯一沒有使用木梁或木柱的大型建築物。建築的主要用材是延安遍地皆是的石料,同時又利用了陝北石匠高超的砌拱技術。禮堂的外表裝飾,吸收了西方建築的一些特點,如東廳門外,有一個石柱,是采用一塊整石按照希臘的建築風格設計而成,像一個少女的手臂,被稱之為希臘多列斯柱式。中央大禮堂是延安時期建築藝術的傑作,這座莊嚴、古樸的建築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烽火硝煙,至今依然風姿依舊,巍巍屹立。

修建禮堂時因對其用途嚴格保密,許多人不明白為何在邊區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大興土木,修建工程浩大的禮堂。為此,還有些人向任弼時、李富春提意見,認為這是鋪張浪費。直到七大召開時,大家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與會代表艱辛赴延安

召開黨的七大,代表們期盼已久。自1939年中央明確要求各地代表選出待命後不久,代表們陸續從各地出發,但是奔赴延安的路程卻是障礙重重,險象環生,異常艱難。對此,所有外地代表都深有體會,尤其是南方各省代表對自己所經曆的艱辛、曾麵臨的艱險,更是刻骨銘心,永遠難忘。

1939年11月,香港黨組織選出的七大代表分兩批先後進入東江遊擊區,由東江縱隊派人護送到韶關,與廣東省委選出的七大代表會合,組成廣東代表團。隨後,廣東代表團成員在八路軍辦事處集中,換上八路軍戰士的軍裝後,乘坐新四軍派來的軍車到達黃山附近的太平鎮。由於前麵沒有公路,代表們隻好徒步翻越黃山,先到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後又轉移到中共中央東南局駐地丁家山。在這裏,他們與浙江、廣西、湖南、江西、福建、上海、閩粵邊、蘇南等9個地區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共41人會合,根據東南局的指示,組成了臨時黨支部。這時,由於局勢惡化,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反共,代表們不宜通過西安等後方大城市,而要繞道敵後根據地才能到達延安,這更增加了奔赴延安的困難。1940年1月,新四軍反“掃蕩”取得勝利,銅陵、繁昌先後被攻克,北上的路被打通,東南局讓代表們立即出發。為保密起見,東南局規定這支隊伍對外稱“服務團”。1月20日,“服務團”在新四軍軍部一個連的護送下,從蕪湖乘坐兩隻大木船,繞過日軍的巡邏艇,渡過長江。之後,他們又隨羅炳輝的部隊在夜間越過津浦路,輾轉行軍,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半塔集。後又向皖東北挺進,兩渡古金河,夜行百裏越過隴海路,經過台兒莊,抵達魯南山區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抱犢崮。經過休整,“服務團”準備出發去魯西地區,臨行前遭到了偽軍的包圍襲擊,機智脫險後又繼續趕路,跑步前進越過津浦鐵路上敵人的封鎖線,經泰西、東平、湖西、魯西,進入冀南根據地,於8月越過平漢路封鎖線,在部隊的護送下到達八路軍總部。9月,會同由山東經八路軍總部打算去延安的徐向前,在2個團的護送下,有時一個晚上要行軍70多公裏,連闖5道封鎖線,終於在1940年12月26日下午到達延安。其間曆時整整一年,跨越11個省,行程萬餘裏,可謂是一次艱苦的“長征”。

離陝北根據地較近的晉察冀代表,為了避免與敵人遭遇,隻能走山路、走小路,行軍非常困難。1940年4月的一天晚上,他們通過太原市西南白水鎮的鐵路後被日軍發現,敵人從山頂上襲擊他們,代表們立即撤下山路,天亮後,才陸續突圍出來。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有的代表不幸犧牲,有的被打傷,有的被俘,損失比較大。後來,幸存代表又經曆幾次險境,翻山越嶺,淌河過江,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行軍,終於在6月底到達延安。

新四軍和皖南地區代表們的遭遇最為慘烈。他們一行24人,在南方九省代表之後到達安徽無為時,被國民黨扣押起來,最後全部遇害。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這首歌把鐵道遊擊隊的傳奇故事傳開。大家也許還記得,小說裏有這樣一個細節:鐵道遊擊隊接受了一項政治任務,護送胡服同誌穿越敵人的封鎖線。而“胡服”就是劉少奇當時的化名。劉少奇是我黨早期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有豐富的白區工作經驗。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他被派往華北主持中共北方局的工作,堅定地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皖南事變後擔任重組後的新四軍政委。他跨越津浦鐵路,就是為了去延安籌備和參加七大。劉少奇從華中到延安,途中曆時一年,穿越了104道敵人封鎖線。“山一程,水一程,萬裏長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晝趲行,夜趲行,敵偽關防穿插勤。到處是軍屯。”這是陳毅赴延安參加七大途中,作的十餘首詩詞中的一首,他也走了近半年。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出,七大代表是在多麼險惡的環境中,跋山涉水,才彙集到延安,也可以想象出,在戰爭年代把各地黨代表集中起來,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多麼的不容易。

開幕式上毛澤東縱論兩個中國之命運

代表們曆經艱險,分批從四麵八方彙聚到寶塔山下,由於會期的推延,許多人已在延安等待多年。當時延安的條件很差,沒有大的招待所,大批到來的代表除一部分住到中共中央黨校外,其餘的則分散住在附近的機關、部隊、學校裏,有的住在自己家裏。代表們住得簡陋,吃得也很簡單,住在哪就吃在哪,沒有任何特殊的待遇,但他們毫無怨言。他們來到延安,看到了延安的新氣象,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因此,他們懷著興奮的心情,等待那激動時刻的到來。

4月21日,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醒目。偶爾的汽車喇叭聲,打破往日的寂靜。一隊隊人群歡聲笑語,滿懷喜悅地邁進中央大禮堂。七大的預備會議就在這裏進行。來自各地的代表,精英薈萃,有著廣泛的代表性。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經各級黨組織層層推選、審查,最後確定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代表全黨121萬名黨員,分為中直(包括軍直係統)、西北、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和大後方8個代表團。在七大代表中,年齡最大的近70歲,最小的才20歲左右。

預備會兩天後,楊家嶺中央禮堂被裝點一新。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將在這裏隆重舉行。

大禮堂的會場,布置得莊重、簡樸、喜慶。主席台上,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側麵畫像,6麵鮮紅的黨旗掛在兩邊。主席台上方,懸掛著紅底白字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格外醒目。會標上方的正中,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側麵畫像。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12個紅色美術字,與會場後麵牆上毛澤東題寫的 “同心同德”4個大字,烘托出大會的主題。主席台的兩側,分別掛著綴字紅色燈芯絨布幛:“以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為群眾謀利益、謀解放是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群眾、走群眾路線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台前還擺放著多盆從山裏采集來的野生花草。會場兩邊的牆上,各安裝著3個“V”字形的旗座,每個旗座插有4麵黨旗,總共有24麵旗。“V”字形表示革命勝利之意,24麵旗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24年奮鬥的曆程。同時每個旗座上還釘有一個標語牌,上書:“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會場內一排排條形木椅擺放整齊。

當出席大會的700多名代表走進會場,頓感充滿著團結喜悅的氣氛。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盛會,使代表們百感交集。17年前,由於當時嚴酷的白色恐怖,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是在蘇聯莫斯科郊外召開的。如今,黨更加成熟了,發展壯大了,他們無不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更把出席這次大會看作是崇高的榮譽。大會還安排了15名人員出席旁聽,他們是從事華僑和海外工作的中共黨員,以及在延安的日本、朝鮮、蘇聯、越南、泰國等外國共產黨員。

23日下午3時,當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15名主席團成員走上主席台時,全體代表起立,熱烈鼓掌。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大會秘書長任弼時宣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毛澤東致《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他說:“我們這次大會是關係全中國4億5千萬人民命運的一次大會。中國之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有人已經寫了書的;我們這個大會是代表另一種中國之命運,我們也要寫一本書出來。我們這個大會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全中國人民解放出來。這個大會是一個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大會,是一個團結全中國人民、團結全世界人民、爭取最後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明確地指出:“在中國人民麵前擺著兩條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他說“我們的任務不是別的,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我們應當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