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報刊與黨報委員會(1 / 3)

建黨珍聞

作者:孫國林 王佳鈺

陸定一說:“我們黨是靠報刊起家的,又是藉報刊發展壯大的。”中國共產黨與報刊,具有共生性和並進性,中共創辦和發行報刊的過程,是黨史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將近30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不論政治環境如何險惡,物質條件怎樣艱苦,黨都沒有停止過辦刊物,出報紙,通過報刊,發表政治主張,統一全黨行動,宣傳發動群眾,揭露敵人罪惡,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黨的報刊,經曆了“先刊後報”、“先報刊後報委”的發展過程。黨報委員會的設立,標誌著黨對報刊理性認識的飛躍。它不隸屬於中共中央宣傳部,而是一個直屬於中央,與“職工運動委員會”、“農民運動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等平行的機構,領導著黨的報刊發展。

本文隻談直屬黨中央的報刊,一般不涉及軍隊、群眾團體和地方黨的報刊。

為建黨辦刊物

早期共產黨人在籌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啟蒙群眾覺醒,創辦了一批刊物。

《勞動界》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刊物,可以說是最早的黨刊。1920年8月15日,由李漢俊、陳獨秀負責創辦,並由他們擔任主編。撰稿人除李、陳外,還有沈玄廬、陳望道等早期共產黨人。該刊是向工人宣傳勞工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刊物,於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

《新青年》原為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進步刊物,從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八卷1號起,成為上海共產黨發起組的機關刊物。這一期刊物設有“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十月革命和列寧學說。12月1日,《新青年》出版由陳獨秀編輯的《關於社會主義的討論》專欄。該刊1922年7月停刊,共出9卷54號(期)。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在廣州複刊,改為季刊,主編瞿秋白,成為中共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出至第4期停刊。1925年4月再次複刊,改為不定期刊物。1926年7月出至第5期終刊。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半公開的理論性刊物《共產黨》月刊,李達任主編。創刊號發表了陳獨秀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該刊從刊名到內容都突出了共產黨的鮮明特色,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介紹了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的情況,討論了黨的綱領,1921年7月7日停刊,共出6期。對中國共產黨的籌建工作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籌建時期就認識到了報刊的重要性,克服種種困難,創辦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建黨學說。但受曆史條件的限製,當時是有“刊”無“報”,而且工作量較小,多為一人或少數幾個人編輯出版。

建黨後刊物增多,並創辦報紙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立即作出決定:將《新青年》改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由總書記陳獨秀主編;又把《共產黨》月刊改為中共中央黨刊,由李達主編。從此,李達的寓所成了中共中央局的主要辦事聯絡處。

8月11日,根據中共一大決議,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公開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張國燾任書記部主任。8月20日,勞動組合書記部機關刊物《勞動周刊》在上海創刊。它實際也是一種黨的刊物。張國燾兼編輯主任,李啟漢、包惠僧、許白昊、董鋤平任編輯。

為了方便出版黨的讀物,8月末,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作為黨的出版發行機構。社址設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裏李達寓所。這是黨的第一個出版社,由李達主持,主要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黨內文件和其他革命書籍。為避免反動派的迫害,所出書籍都印著“廣州人民出版社”字樣。人民出版社於9月1日在《新青年》登出新書出版廣告:有馬克思全書15種,如《馬克思傳》、《共產主義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列寧全書14種,如《列寧傳》、《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運動左派幼稚病》等;共產主義叢書11種、其他9種,都是關於馬克思和共產主義學說的書籍。

1922年9月13日,根據中共二大的決定,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主編蔡和森,編輯高君宇。最初每期8頁,後增至每期16頁。它是中共第一份公開出版的機關報,從此結束了有刊無報的曆史。因國內外反動派迫害,從第6期起隨中共中央遷往北京編輯出版,由彭述之任主編。後又遷至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出版發行。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發行201期。最後8期由瞿秋白任主編。主要撰稿人有蔡和森、瞿秋白、陳獨秀、高君宇、毛澤東、周恩來等。該報經曆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第一次大革命的興起和失敗的整個過程。在此期間,它係統地宣傳中共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和統一戰線策略,指導工運和農運,並對國民黨右派進行了揭露和鬥爭。

1923年6月,中央機關從上海移駐廣州。7月1日,黨的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這裏創刊,瞿秋白任主編,由廣州平民出版社出版。1924年2月出版第3期後停刊。該刊以宣傳國民運動為主要任務,著重從政治和理論上闡述中共的最低綱領。

11月初,中共中央創辦的總發行機關上海書店正式開業。書店經理先後是毛澤民、徐白民。中共的所有對外公開宣傳刊物、書籍,統歸它發行出售,主要經銷中共出版的《向導》、《中國青年》、《新青年》、《前鋒》等刊物及其他進步書刊,並在巴黎、香港等地設有特約經銷處。1926年,上海書店被北洋軍閥孫傳芳查封。

中央設立黨報委員會

在實際工作中,黨內許多人都切實感受到黨報黨刊編輯之重要,認為中央應設專門機構對黨的報刊工作進行領導。於是,192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在上海成立。它隸屬於中共中央局,書記羅章龍,委員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惲代英等。為了安全起見,對外稱“社會科學會”,統一領導中央的報刊、書籍的編撰和宣傳教育工作。這個機構雖然還不是專門的報刊領導機構,但比之前還是邁進了一步。

11月30日,《中國共產黨報》在上海創刊,不定期黨內發行,主編陳獨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宣傳工作決議案再次指出:“《黨報》是我們現時秘密組織用以教育黨員的最重要機關報。”四大後,《黨報》主編改為瞿秋白。

1924年5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屆第一次擴大會議在上海舉行。在會議所作的《黨內組織及宣傳教育問題決議案》中規定:“中央必須特別設立一個編輯委員會(主持一切機關報的編輯委員會),以七人組織之,其中四人必須在中央所在地。”從此,中央有了領導報刊的專門機關。中央分工時,由中央局委員蔡和森擔任中央編輯委員會主任。後來,在黨報增多時,中央編輯委員會就變成“黨報委員會”。這種轉變經曆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1925年1月的中共四大,新增設中央出版發行部,歸中央組織部領導,張伯簡、王若飛、毛澤民、鄭超麟、李子英先後任部長。該部對外仍稱上海書店,負責印刷發行《向導》、《中國青年》及黨的其他刊物、文件和宣傳品。此外還出版馬列著作,編印、征訂、發行各種社會科學書籍。中共中央出版部還幫助地方黨組織先後創辦了長江書店、南昌和太原的明星書店、廣州的國光書店、重慶的新曙書店,以及寧波書店、青島書店等。到20世紀30年代初,中共中央出版部被撤銷。

這年的6月4日,中共中央決定創辦機關報《熱血日報》,在上海公開發行,瞿秋白任主編。它是黨中央主辦的第一份日報。每日出版8開4版一張,每期約12000字。主要宣傳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和領導五卅運動的方針,報道上海人民反帝鬥爭動態。但創辦不到一個月,6月29日即被反動派查封,共出24期(張)。瞿秋白針對五卅慘案說:“哪裏有公理,隻有熱血!”報名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