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報刊與黨報委員會(2 / 3)

1927年5月,中共五大之後,中共中央內開始設立黨報委員。5月25日,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討論中央機關人員配備問題。決定增設一個新的機構——中央黨報委員會,瞿秋白任書記,沈雁冰等為委員。同時還決定由張太雷、沈雁冰、汪原放等組成黨的日報籌備委員會,沈雁冰為書記。因為前一年中央的日報《熱血日報》被查封後,一直還沒有一份日報,這對中央的工作造成極大不便,所以決定再籌備一份日報出版。但由於政治形勢日益惡化,大革命最終失敗,黨中央出版日報的計劃未能實現。

白色恐怖時期黨的報刊

1927年8月7日,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在漢口召開,史稱“八七會議”。這次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堅決糾正並結束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在這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上,作出《黨的組織問題決議案》,其中第四條規定:“中央臨時政治局應當按期出版秘密的黨的政治機關報,而傳播於全國。機關報之黨報委員會,由政治局委任之。政治局之下應設一特別的委員會,專掌傳播黨的機關報及中央一切宣傳品的責任。”

8月9日,中共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決定,黨報委員會主任(總編輯)由瞿秋白兼任,鄭超麟負責出版局。9月15日,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由鄭超麟、彭禮和、毛澤民、倪憂天及共青團一人組成中央出版委員會,鄭超麟任中央出版局局長。

10月22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發出《關於出版中央機關報——布爾什維克的決議》,稱“中央常委暫時決定秋白、亦農、中夏、若飛、超麟為編輯委員會委員,秋白為主任”。規定“編輯委員會在中央常委指導監督之下”工作,“中央各委員都有參加編輯工作、投稿布爾什維克之義務”。還要求各中央分局和各省委必須定期為刊物寄稿。在中央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下,10月24日,《布爾什維克》在上海正式出版。初為周刊,後改為半月刊、月刊,在白色恐怖下秘密發行。封麵用《新時代常用國語教授書》、《經濟月刊》、《中國文化史》等假名作掩護。1932年7月1日,《布爾什維克》發行最後一期後停刊,共出版52期,起到了宣傳黨的主張、推進革命運動的重要作用。

192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瞿秋白、周恩來赴莫斯科籌備中共六大,由李維漢、任弼時和羅登賢組成留守中央常委會。留守中央在政治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對黨報和出版工作仍給以足夠重視,決定充實中央黨報委員會,調謝覺哉加入中央黨報編委會。7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黨的六大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決定中央黨報主筆由中央宣傳部長蔡和森兼任。

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決定在上海創辦中央機關報《紅旗》報。《紅旗》報初為周刊,從1929年6月第24期起,改為三日刊,秘密發行。1930年8月14日,中央決定將其同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上海報》合並,改名《紅旗日報》於8月15日出版。從1931年2月14日出版的第162期起,《紅旗日報》改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江蘇省委的機關報。為避免敵人查扣,報頭曾用《海光日報》、《東方日報》等名稱秘密發行。該報還設有副刊《實話》。1931年3月8日,《紅旗日報》改名為《紅旗周報》,又恢複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共出版182期。《紅旗周報》自1933年8月第59期開始改為半月刊,1934年3月1日終刊。共出版了64期,另有附刊13期。

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的《宣傳工作決議案》要求:黨報委員會要與宣傳委員會分開,以免削弱它的工作。1931年1月,黨報委員會在上海創辦中央關於組織問題的《黨的建設》雜誌。

蘇區的報刊與通訊社的創立

在江西蘇區,1931年7月1日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報《戰鬥》(周刊)在瑞金創刊,主編王稼祥。主要刊載中央局決議、中革軍委通知和領導人文章。7日出版的第2期刊登了朱德題為《怎樣創造鐵的紅軍》的文章。

當時,我黨還沒有自己的新聞通訊社,報刊的新聞來源受到極大的限製。1931年,紅軍在反“圍剿”中繳獲了敵人一部電台,開始隻作截聽敵方軍情之用。後經過改造,成為我黨第一部可以收播新聞的電台,並於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開幕之日開始廣播。這一天成為黨的第一個通訊社——紅中社誕生的日子。

紅中社(全稱紅色中華通訊社)是我黨的第一個新聞通訊社,它是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新聞製作機構,兼具新聞通訊社和報社兩種職能。除用電台收發國內外新聞外,還直接編輯出版《紅色中華》報。長征時期暫停對外播發新聞業務,但未中斷抄收國內外新聞電訊的工作。1936年1月,長征抵達陝北後恢複對外播發新聞。1937年1月,隨著《紅色中華》報更名為《新中華報》,紅中社也改稱新華通訊社,延續至今天。

1931年12月11日,《紅色中華》報在江西瑞金創刊,初為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周刊。從第50期起,改為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聯合機關報,三日刊,後又改雙日刊。該報由紅中社編輯,周以栗、瞿秋白任主編。該報為鉛印,8開4版。創刊號有《發刊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布告第一號》、《中央政府委員與臨時政府組成人員》等文章。該報還設有副刊《赤焰》。發行量最高時達四五萬份,是革命根據地發行最多、影響最大的報紙。前240期在瑞金出版。1934年10月,因開始長征停刊。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於11月25日在瓦窯堡複刊。

1932年1月21日,中共臨時中央機關刊物《鬥爭》在瑞金創刊。主編張聞天,它是《紅旗周報》的替身,主要在中央根據地發行。2月9日,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報《實話》在瑞金創刊,主編王稼祥。它主要刊登中共中央的決議、指示和中央領導人的文章。毛澤東的《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曾在該報發表。1934年紅軍長征結束後停刊。

1933年1月30日,中央會議決定張聞天為常委兼宣傳部部長、中央黨報委會書記。2月4日,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報《鬥爭》創刊,是由原來的《實話》和《黨的建設》兩個刊物合並創辦的,是黨指導蘇區鬥爭的綜合性刊物。同時該報也是中共中央局的機關報,由張聞天任主編,一般10天出一期,有時5天出一期。

1934年1月中旬,中共六屆五中全會決定,中央繼續設立黨報委員會,主任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宣傳部長張聞天兼。

長征至抗戰爆發黨的報刊

1935年5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主辦的《救國報》在巴黎公開創刊發行,李立三任總編輯。11月初,法國當局停止郵寄,《救國報》被迫停刊。12月9日,《救國報》改名《救國時報》,重新在法國登記發行,吳玉章任主編。至1938年2月10日終刊,曆時兩年多。初為周刊,後改為5日刊,共出版152期。該報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主要任務,以團結整個中華民族一致對外、抵抗侵略為主要宗旨,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刊載了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的一些著作,不斷報道國內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各國華僑的抗日救國活動。報紙的發行對象以海外華僑為主,遍及43個國家,擁有9600多訂戶,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6月10日,中共中央和總政治部合編的《前進報》在四川天全創刊。刊物的創刊號上有博古的《前進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去》、陳雲的《遊擊隊如何去組織群眾》等文章。9月28日,改以“陝甘支隊政治部、前敵委員會”名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