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報刊與黨報委員會(3 / 3)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沙窩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機關報《鬥爭》編委會,博古為主編,張聞天、王稼祥為編委。

1936年5月,中共中央重新設立黨報委員會,主任由張聞天兼,委員有博古、吳亮平、李維漢、凱豐、陸定一、王稼祥,秘書毛齊華。

西安事變後不久,為了適應國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情況,黨於1937年1月29日將《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其報紙刊號接續《紅色中華》報為第325期。起初,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39年2月,成為邊區政府與黨中央機關報。社址設在延安清涼山,社長向仲華。9月,改為鉛印出版,3日刊,每次兩版。它受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領導,成為黨中央指導全國人民抗日鬥爭的重要工具。

1941年5月16日,《新中華報》與《今日新聞》(新華社編輯,類似今天的《參考消息》)合並成《解放日報》出版。

新華通訊社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新聞采集製作和發布機構,由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發展而來,1937年1月成立,社長博古。該社每天播發約2000字的新聞稿。1939年初,向仲華任社長。新華社還在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分社或支社。

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時期黨的報刊

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機關理論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創刊。政治局常委、中央宣傳部部長張聞天兼任社長、主編,秘書廖承誌,責任編輯吳亮平,編輯凱豐、徐冰等。初為周刊,後改為半月刊。曾在上海、西安設立翻印所,使《解放》得以在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發行。1941年停刊,共出版134期。隨著《解放》周刊的出版衍生出的“解放社”由中央黨報委員會創辦,除出版《解放》周刊外,還以解放社名義編印《抗日戰爭叢書》和馬列主義叢書。1938年1月起,中央黨報委員會主持編印的刊物和圖書,1949年9月以後,中央出版局編印的馬列著作、中央文獻,均用解放社名義出版。1956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後,解放社名稱不再用。

在《解放》周刊創刊的同時,中央重新成立了黨報委員會,成員有張聞天、博古、凱豐、周恩來、王明,領導編輯出版《解放》,管理《新中華報》、新華通訊社、中央印刷廠和出版發行工作。1942年8月,中央決定西北局的陳正人參加中央黨報委員會。

1937年12月11日,《群眾》周刊在漢口創刊,它是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機關刊物,潘漢年擔任總編輯兼發行人。受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武漢淪陷後,1938年12月遷到重慶繼續出版,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抗戰勝利後,1946年遷往上海出版,成為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刊物。1947年3月2日被迫停刊。1月間,《群眾》曾出香港版。共出143期,1949年10月20日終刊。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社長潘梓年,總經理熊瑾玎。總編輯先後為華崗、吳克堅、章漢夫等。經理先後為徐邁進、許滌新、章漢夫、陸詒。該報曾在山西、廣州、西安等地設立分館,並在各地設立代銷處。它主要宣傳中共的抗戰及戰後的方針、政策,由周恩來、董必武等領導報社工作。武漢淪陷後,1938年10月25日遷至重慶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勒令停刊。

這一時期,中央對報刊愈加重視。193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就黨報問題專門給地方黨委發出指示:黨已建立全國性的黨報和雜誌,必須使每個同誌重視黨報,讀黨報,討論黨報上的論文,包括社論、中央政治局負責同誌的文章,加強報紙與群眾的聯係,貫徹黨的政策。

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於1939年6月在延安成立,它主管書報刊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部長李富春,副部長王村。內設出版、印刷、發行、秘書、總務等處。直接領導中央印刷廠和延安新華書店。先後出版《馬恩叢書》、《抗戰叢書》、《列寧選集》、毛澤東著作及有關政策文件、文學藝術書籍數百種。其出版物上均注明“解放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另外,它還擔負《解放》周刊、《新中華報》、《中國工人》、《中國婦女》、《中國青年》、《中國文化》、《邊區群眾報》、《共產黨人》等報刊的出版發行工作。1941年冬,該部改為中央出版局,由博古任局長。1946年,中央出版局並入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共產黨人》月刊,1939年10月4日在延安創刊。毛澤東題寫的“發刊詞”指出,該刊以“幫助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主要宗旨。1941年8月停刊,共版19期。

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調整刊物問題的決定。決定將延安出版的《中國青年》、《中國婦女》和《中國工人》自4月起停刊,以便利用有限的紙張、印刷條件,印刷《六大以前》和《六大以來》等急需之書刊。同時決定:一、擴大《解放》編委,編委由洛甫(張聞天)、博古、吳亮平、陳伯達、楊鬆、胡喬木、蔣南翔組成。由洛甫負總責,吳亮平為編輯主任。二、擴大《共產黨人》編委,編委由洛甫、鄧發、羅邁(李維漢)、李富春等人組成,洛甫負總責,羅邁為編輯主任。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毛澤東題寫報名並撰寫了《發刊詞》。它是由《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合並後改版而來,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個大型日報,對開印刷。初為每日兩版,9月16日改為日出4版。社長相繼為博古、廖承誌,總編輯先後為楊鬆、陸定一、餘光生。先後擔任過副總編輯的有:艾思奇、陳克寒、範長江、石西民、梅益、徐邁進、錢俊瑞等。真是人才濟濟,盛極一時。毛澤東經常為該報撰寫社論和評論,並要求中央同誌和各部門負責同誌為報紙撰寫文章。

為了提高報紙社論的質量,1942年1月,中央特成立“社論委員會”,成員有謝覺哉、葉劍英、王稼祥、凱豐、任弼時、胡喬木、康生、賈拓夫、彭真和陸定一。重大問題集體討論,分工寫成社論,再由委員會定稿,有的還交毛澤東審定。3月11日,中央政治局決定由王稼祥、博古、凱豐、胡喬木、餘光生組成黨報委員會。4月1日,《解放日報》正式改版,報紙麵貌煥然一新。從1942年9月起,《解放日報》還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確定《解放日報》歸政治局和書記處之下的宣傳委員會統一管理(宣傳委員會由毛澤東、王稼祥、博古、凱豐組成)。黨中央對黨報給予強有力的領導,報紙每一階段的宣傳方針,都由中央討論決定。1947年春,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解放日報》於3月27日停刊,共出版報紙2130期。

《人民日報》,原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5月15日創刊,社址先後在河北省的邯鄲、武安。該報4月間籌辦時,原擬名《晉冀魯豫日報》。薄一波去請毛澤東題寫報名,毛澤東說:“為什麼你們不叫‘人民日報’呢?”並說:“報紙不一定非要冠上地區的名字。”並當即題寫了5款報名,與薄一波一起選定其中的一款用。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與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的《晉察冀日報》合並,改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鄧拓任社長兼總編輯。1949年3月,《人民日報》遷至北平出報。8月,改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國成立後,仍為中共中央機關報,麵向國內外出版發行,逐漸躋身於世界大報之林。(責任編輯: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