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戰裝甲車的3層樓高成了年度軍迷的笑話,這種機動性實在是……更加是rpg的活靶子,幾乎沒有一個人看好裝甲車有這麼龐大的軀殼。
這沒關係,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設計的核心在於防爆,躲在核心的乘員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三層樓高,rpg根本找不到弱點來射擊,正麵剛的話,肯定不是巷戰的精髓,這貨就是用奇葩的體積來對抗壞小子們的。
在設計巷戰裝甲車的時候,居塵獲取了反應裝甲的經驗,終於染指主戰坦克的設計,其核心思想就是采用神奇的炮彈,這炮彈分成核心和外套,外套的體積和質量占大部分,由一片片的鱗片組成,平時鱗片散列成片狀,包圍在炮塔和車身的核心外圍,成為反應裝甲的組件。
開戰之後,炮彈的核心披上鱗甲外套,變身成穿甲彈和破甲彈,采用這種設計,把裝甲跟炮彈合二為一,裝彈量驚人。拿經常被譽為火控係統天下第一的豹二坦克來對比,豹二裝彈數量是40+,居塵設計的mt除了擁有40+之外,還可以再提供80+更多的炮彈。
這意味著居塵氏mt可以在低概率命中對方的時候就開火,增加製勝的幾率。
那他會開發出命中率不高的火炮嗎?肯定不會啊,他設計的炮彈既然是組合式的,就可以組裝上製導單元,可以超視距擊殺友商……不,敵軍目標。
在兩公裏左右的“近戰”,大家就比火控係統,超過這個距離,就可以用製導炮彈的組合來製勝。
他設計是這樣的,發現幾公裏之外的遠距離目標之後,立刻朝高空發射一枚特殊的偵察炮彈(也是可以組裝的),這是一架長時間滯空的觀瞄小飛機,可以指引製導炮彈遠程命中對方,30公裏之內彈無虛發。
這都是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時候遭遇敵方mt的時候的對策,這設計應該算“隔代”的優勢。
當然了,他沒有設計細節的經驗,那就交給別人了。
這設計概念出來之後,坦克專家們紛紛表示:“教授的創意很好,不過,太顛覆性了,武器設計他還是外行,我們內行都知道,一種設計采用新技術的百分比不能太高,你看看,他又用他的流體電池來供能,這意味著完全顛覆現有的軍事能源體係,在民用領域這麼搞也許還沒問題,在軍事上,那是不能這麼開玩笑的。”
問題是居塵在這個領域本來就是來玩票的,他才不管這些所謂的金科玉律,ecc和pcc兩大眾包平台,隻要由啟動資金,立刻開始24小時連軸轉地對項目進行“趕工”,不管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效率都隻跟提供的報酬有關。
他不遺餘力地推廣流體電池,但還是因為成本的問題,願意采用多套電池的用戶不多的,這可以算他一次慘重的失敗了。
根據居塵的估計,未來的陸地戰場上,即使是坦克麵對坦克,也一定是小飛機的“空優”最重要,其實,這不起眼的小飛機才是重中之重。
這一切當然都是徒勞的,因為核威懾會讓大國之間的較量變得極其微妙,好吧,還是發展自己的末日軍團比較有趣。
冷兵器時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居塵要挑戰極限,袋鼠騎兵已經在研發當中,但50公裏的時速還不能讓他滿意,他還要挑戰一下無動力時代的極限,他想到了拋石機。
根據測試,配重錘10噸的拋石機,可以把150公斤的球體扔到300米遠的地方。這麼一算,把一個人扔出去,300米的高度是妥妥的。初略計算一下,用一個滑翔比為10:1的三角翼,就能讓一個人飛行3000米。
這個指標還不盡如人意,還是要開掛,把粗糙的三角翼改成高級的滑翔設備吧,這樣就可以得到30:1的滑翔比,一次拋射,可以飛行10公裏。對了,從拋石機獲取動能的時候,因為風阻的改善,應該還可以提升,初始高度到500米的話,15公裏都是有可能的。
500米,也就一座摩天大樓的高度而已。這15公裏大約時速會是200公裏,也就是5分鍾左右的飛行時間而已。
當然這不能跟真正的飛行相提並論,因為人家不需要頻繁降落,在正確的時間降落到正確的地點,這恐怕是接力滑翔機製能成功的關鍵,這麼一看,滑翔比太高的設備有可能拖累對落點的把控,還是用20:1的,一次飛行10公裏,速度有可能更快,達到250到300公裏,按照300公裏來計算,2分鍾就能越過10公裏的距離。
嗯,就按照這個指標,相當於高鐵的運行速度了,稱霸歐亞大陸是沒問題了。用1000個投石機連接成1萬公裏的飛行軌道,就可以建成時速300公裏快速單兵投送路線。1000個投石機才花多少錢?哈哈,冷兵器就是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