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財務供應鏈管理

管理會計

無論是財務供應鏈管理、財務報告供應鏈管理還是財務信息供應鏈管理,改進機會比比皆是。

眾所周知,財務供應鏈管理聚焦於與供應鏈活動相關的營運資本管理,例如采購到付款和訂單到現金。但事實的確如此嗎?

雖然財務供應鏈管理運用於客戶交互領域已有些年頭,但每個人的使用方式看起來並不具備連貫性。財務供應鏈管理似乎主要應用在兩個方麵:在谘詢和軟件行業,其通常定義集中在削減營運資本,或更普遍一些:優化供應鏈管理相關的財務活動。

在會計和財務領域,上述定義也可適用。而在這一領域更為常見的另一定義則涉及信息“供應鏈”,與記錄到報告活動,以及生成記錄到報告活動數據源的上遊活動相關。對於第二種定義,將其稱之為“財務報告供應鏈或財務信息供應鏈管理”更為合適,更為明晰。

無論你使用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哪種釋義,一個將這兩種觀點結合起來的共同主旨就是改進財務操作流程,從而實現減少處理時間(勞動力成本和營運資本水平)這一目標;提高質量以減少和擺脫返工(改善數據完整性);或降低相關付現成本(紙張、辦公設備、電腦)。大多數公司的營運部門早已對這一主旨進行了探討,但財務後台部門在采用營運改善舉措方麵一直相對落後。發生這種滯後情況,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企業認為與降低生產成本相比,降低會計和財務成本的成效並不顯著。

隨著相關業務部門的發展和壯大,會計和財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此時,在業務部門對會計和財務部門的期望,與會計和財務部門提供滿足業務合作夥伴期望成果的能力之間,可能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往往源於組織的變革,例如新的領導層或業務交易(並購或資產剝離)。這種變化導致會計和財務部門能力成熟度,與大型組織所要求的能力成熟度之間產生了差距。

為了提高會計和財務部門的績效,彌補績效與期望之間的差距,筆者建議可以借用精益生產中一組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工具。會計操作不是製造操作,但二者之間所具備的相似性超出了人們通常的認知。這些相似性開始於以更低的成本來處置接收事項(小部件或數據)並實現預期目標,而後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對生產和會計部門而言,分別為小部件或信息)。

在認識到這種相似性之後,組織便可以著手規劃工作。需要考慮的一些關鍵事項包括確定覆蓋範圍(將涉及哪些職能領域?)、時間表(緊迫程度如何?什麼時候需要完成?)、預算(哪些資金可用於支持該項工作?)、精益化改進工作取得成功所需的資源(考慮內部會計人員和外部顧問或專家的參與)。

如果不熟悉精益生產及其原則,可以參考兩本書:James P. Womack、Daniel T. Jones和Daniel Roos合著的《改變世界的機器》、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合著的《精益思維》。這兩本書涵蓋了精益思維過程,並將精益原則歸納為5個關鍵點:

1.明確客戶所期望的價值(客戶決定價值)。

2.確定每個能夠提供價值的產品的價值流,並挑戰所有出現浪費的步驟(通常十之有九),這對於提供價值流十分必要。

3.通過其餘增值步驟(流動)來實現產品的連貫流動。

4.如果有可能實現連續的流動(拉動),則在所有步驟之間引入這種拉動關係。

5.力爭盡善盡美,如此一來,服務客戶所需的步驟數量、時間和信息量將持續下降(優化)。

不論你考慮的是財務供應鏈管理、財務報告供應鏈管理還是財務信息供應鏈管理,筆者希望大家明確一點:改進機會比比皆是。大力發展或加強一種擁抱精益生產的文化氛圍,並將其應用到企業的會計和財務領域,這項工作非常具有挑戰性,但也充滿了無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