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職電子專業實訓類校本教材開發和使用的探討
實踐·實訓
作者:王輝
隨著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子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在課改的大趨勢下,青島電子學校的電子專業核心課程由單一的家電方向,向需求量較大的電子設備裝接與調試方向轉變,同時與之相關的實訓課程增多,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增強。這種課程在實驗室或專業機房裏進行“做學合一”的項目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提高很快,便於和將來的工作零距離接軌。但與之配套的校本教材的開發,就成為教師的工作重點之一。
實訓類校本教材的完善和實用,需要社會、企業、學校等方麵共同努力,需要行業專家和在校老師協作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筆者多年從事中職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在進行校本教材編寫前,對本市多家電子企業進行大量的走訪調研。下麵就將筆者在電子實訓和EDA實訓兩門課程教學實踐中,對於中職實訓類校本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做一下探討。
1 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是校本開發成功的保障
通過企業的專家進行行業需求分析,確定合理的專業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目標,並指導課程內容開發,建立實訓類校本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保障體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技術專業內容的更新,許多學校也在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和專業方向,甚至是為企業做訂單式培養,在專業科目上也會有相應的調整,增加了許多就業單位需求的科目,比如單片機、EDA等,這些科目的內容依賴就業的需求設定。
例如,目前學校實訓校本教材開發,得到了一些相關企業的大力協助,電子專業使用的《電子實訓》校本就是參考新加坡電子行業協會的考核標準製定的實訓內容,涵蓋電子技術基礎的基本原理,突出數字部分內容,同時兼顧線路板布局設計、焊接技術、電子裝接與調試等內容,學生學習後,便具備一定能力參加新加坡電子裝接證書考核,合格後可以勞務輸出,拓寬了就業渠道。
2 教師是校本教材編寫的主體,必須具有整合本專業課程內容的能力
實訓校本的開發需要知識的綜合運用,老師們要將各分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應用的經驗聯係起來。一線教師具備一定優勢,他們對設備、師資、生源、就業方向等有深刻的認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結合各自獨特的教學方法應該能夠編寫出針對性、實用性強的特色教材。
例如,本校電子專業的老師們有著2年為新加坡電子行業輸出人員培訓技能的經驗,每位老師都得到過專家的指導,並參加過考核,熟悉電子裝接的技術和要求。當學校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方向轉變後,老師們開始編寫的第一本校本教材,就是《電子實訓》。它整合了電工基礎實訓、電子線路實訓、電子工藝與測量等課程的內容,並以項目的方式呈現,把所有的技能分成若幹單元,按從易到難順序排列,前後技能有連續性。並且項目中用到的理論才是理論課上重點要講的內容,對於過於複雜較深的知識,可棄之不講,突出技能為主,在中職學生中真正做到“少而精”。這樣學習目標容易實現,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適合職校的學生聽課。
3 配備良好的實訓條件,並適應技術的進步,是校本開發的前提
以任教的EDA實訓為例,這是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主要講授的是目前國內使用最廣泛的EDA軟件之——Protel 2004的使用,是電子專業的一門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用於對印製電路板的設計,學生需要配備計算機進行學習和練習,並且保證單人單機。微機必須具有能夠順暢運行專業軟件的硬件環境,每台微機裝有和係統相配套的Protel版本的軟件(如適用於XP係統的Protel Dxp、Protel 2004,適用於Win7係統的Altium Designer等)。
4 實訓環節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能力現狀和興趣,可操作性強
職業學校的學生現狀是:初中文化,底子薄,學習動機不強,想得多、做得少,執行力差。因此,實訓教材的編寫要注意以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