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祖師爺

專欄

作者:張佳瑋

各行各業,都愛拜祖師爺。儒家拜孔子、道家拜老子,自不待提:兩位老先生創了這兩家開山立派的學問,名副其實。造紙業拜蔡倫、紡織業拜黃道婆、製筆業拜蒙恬,算是對發明家、推廣家們的敬重:當初愛迪生死時,美國集體滅燈紀念了他老人家,意思相去不遠。茶葉行拜陸羽,木匠瓦匠石匠繩匠拜魯班,也可以理解:行業內佼佼者,聲名赫赫,又各有技法、經典遺世,也當得起。

但畢竟有許多行當,還來不及有貨真價實、正本清源的祖師爺。祖師爺少而名人多,所以得拉名人墊背。編祖師爺和賣古董有個類似處:你得準備一整打玄乎其玄的故事。比如,老北京賣酸梅湯的,就宣揚是朱元璋窮困之際,販賣烏梅,偶爾發明了酸梅湯—想出這故事的人,多半也明白:朱元璋這種早年顛沛流離的人物,傳說特別好編;許你相聲界圍著他編《珍珠翡翠白玉湯》,還不許我們酸梅湯掛他膀子啦?當然,現編故事挺累的,所以最好的玩法,是把小說當真事。比如說,以前北京絛帶業拜哪吒做祖師爺,理由呢?當年哪吒鬧海,不是順手從龍王三太子身上抽了條筋,“給爹爹束甲去”嗎?

倒也不是行當非得有祖師爺,隻是有些行當,實在不太風光,非得找祖師爺墊背。比如,盜墓的會拜伍子胥和曹操—前者挖過楚平王的墳,還鞭屍了三百;後者被陳琳指出,設置過“摸金校尉”這不光彩的官職。屠宰行就複雜了,拜聶政、張飛、樊噲的都有,無他:這幾條漢子,微末時都操過屠刀。當然,屠宰行也不在乎多幾個祖師爺—不像牛頓和萊布尼茨會為了誰是微積分創始人打成一片。

有些行當的祖師爺非常有幽默感,需要轉一轉腦筋才想到。比如,我見過鹹菜鹹魚業主,專門拜秦始皇。細想下才能明白:秦始皇旅途駕崩,趙高為了掩蓋他的死訊,在他屍首旁放了堆鹹魚。始皇帝好好地死著,就被繞了七八個彎子成了祖師爺。相比起來,劉喜貴是炒肝的祖師爺、王致和是臭豆腐的祖師爺,就還靠譜一些。

如果一個祖師爺過於有名,也會導致大家搶起來。比如,王澤邦手創王老吉這招牌,如今正被諸多企業搶著奉為正宗。如果王老爹複生,多半會被企業五馬分屍,各搶一部分拿回家供著。當然,這點爭搶不過是為了幾個消費者,不算大事;大牌祖師爺的爭奪,是可以延續千年的。比如,從王安石到朱熹到康有為,近千年時間,中國士大夫就是在搶孔子的最終解釋權。

一個很誇張的故事:晉朝有位叫王肅的,編了《尚書傳》、《論語》、《孝經注》、《孔子家語》、《孔叢子》一大堆書,流傳千多年,才被揭穿。按說王肅才學出眾,但還不算曠古絕今,怎麼能壟斷口徑呢?答:他爹是魏國司徒王朗,女兒王元姬是司馬昭的老婆。權勢甚大,惹不起。

所以理論上,如果你夠有財勢,那就可以自己成為一個祖師爺。比如,你先出個語錄集,簡約些,給世界以無窮的詮釋空間,然後召集幾萬弟子,每天講一句,講20年,拓展無止境,把人生理想工作婚姻家庭兩性全都涵蓋在內,顯得那語錄包羅萬象包治百病,能吃能喝還能扛煤氣罐。再派幾個死黨,各自成立一個詮釋學派,開始漫無止境的爭論。爭論的結果不要緊,重要的是:你從此就是個祖師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