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美國的創新天賦(1)(3 / 3)

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是指出這樣一種轉換關係,看清楚創新者在承前啟後的拐點上的作為。有許多靈光閃現的時刻,但那隻是創新過程的開始,先行者們總是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方能完成創新。得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英特爾的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不是無中生有采摘到了集成電路的碩果,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也不是於某個明媚的日子裏在巴黎“發明了”蒸汽船。托馬斯·愛迪生把電力引入城市,而他的外裔移民職員塞繆爾·英薩爾(Samuel Insull)找到了一個途徑,讓電力便宜到每個人都用得起。英薩爾又依賴於喬治·威斯汀豪(George Westinghouse)在交流電上的新——而威斯汀豪斯並沒有像英薩爾那樣將改善後的技術與市場結合起來。

所有這些人都是創新者:他們是能動的創業者。人們常說科學家探索發現,發明家尋求解決辦法,我們再加上一句,創新者用盡辦法地為某項解決辦法謀求大眾化應用。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傳奇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他發現了聲波轉化成電流的方法,但他並不是創新者。的確,1876年3月10日的那個晚上是個偉大的時刻,貝爾的年輕助手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聽到了貝爾在電話線另一端的聲音:“沃森先生,來幫個忙!”但是,正如沃森日後評價的,貝爾公司應運而生的電話並沒有使交談變得便利,反而讓美國人鍛煉了嗓門和肺活量。貝爾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沒有再對電話技術作出更多貢獻,或者說沒能再作出必要的改進:沒有使用自動交換機,加感線圈和載波電流係統等使之成為有效裝置的技術,也沒有運用市場開拓等諸如此類的手段。是托馬斯·愛迪生,當然查爾斯·巴奇勒(Charles Batchelor)在這方麵也功不可沒,解決了聲音微弱和消音的問題,他們為競爭對手西部聯合公司(Western Union)生產高效碳精按鈕話筒,因此,真正的電話是在西部聯合公司買下愛迪生及貝爾的競爭對手埃利薩·格雷(Elisha Gray)的專利權後才出現的。接著,西奧多·維爾(Theodore Vail)將西部聯合公司和貝爾電話公司合並成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維爾預見到了全國性長途電話係統的潛力,克服了來自政界、技術界以及官僚體製的諸多障礙,因此能於1915年1月25日一邊在佐治亞捷奇島康複修養,一邊聆聽紐約的貝爾重複那句1876年對舊金山的托馬斯·沃森所說的電話請求(沃森回答說他要花一個禮拜才能趕到)。維爾還創辦了一家研究機構,1925年,這家機構成立並命名為貝爾實驗室,數十年來,這裏都是創造力的來源,包括1947年的晶體管和1962年的“電星一號”通訊衛星。

維爾是一個創新者,塞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es)也是,盡管他不是第一個發明實用型電磁電報機的人。科學家約瑟夫·亨利(Joseph Henry)的發明在他之前,但溫文爾雅的亨利沒有興趣把他的發明用於商業開發,而摩爾斯有興趣,他是電報機的創新者。切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於1938年在紐約市昆士區自家廚房裏用爐子製造出了可以將一張紙上的圖標轉印到另一張紙上的化學物質,但商業機構對此不感興趣。1944年,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一家非營利性機構巴特爾研究院再度開始了這項研究。當時,約瑟夫·C·威爾遜(Joseph C.Wilson)剛接替父親成為生產攝影器材的哈洛伊德公司的董事長,他便派遣剛從海軍退役不久、熱心公益事業的好友索爾·M·林諾維茲(Sol M.Linowitz)律師前往哥倫布考察。林諾維茲說:“我們到了哥倫布,看見一塊被貓用尾巴蹭來蹭去的金屬裝置。”1947~1960年間,威爾遜共在這個奇怪的裝置上花費了7500萬美元,幾乎使公司瀕臨破產。但這些努力最終成就了曆史上最成功的產品之一——施樂複印機,所以威爾遜是毋庸置疑的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