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膠粘”的傑瑞痛苦地期望著固特異成功,但隨後的乳膠試驗結果令人大失所望。儲藏數月的鞋子到了夏天也被粘到一起。當固特異前去檢查的時候,鞋子都軟軟地黏糊成了一堆橡膠。沒有人再願意借錢給他,他又進入了一個艱難時期。他們剛學會走路的兒子威廉夭折了(這是他們夭折的第三個孩子),來自房東的一紙驅逐令把一家四口趕進了更為破陋的住處。不過沒有什麼能動搖固特異研究橡膠的決心。他仍抱著“大創造者”的信念,把悲傷赤貧的家人扔在康涅狄格州塞勒姆(Salem,不久後改名為諾格塔克),孤身一人在紐約研究不可捉摸的配方。他過去的老師威廉·德福雷斯特認為那是愚蠢的行為。威廉去曼哈頓金街找固特異,爬上三段樓梯到了一個黑洞洞的房間,隱約看到一個憔悴的人蓬頭垢麵、坐立不安,在水鍋裏煎熬著膠漆化合物。威廉震驚了,試圖勸他回家,重新拾起五金生意,養家糊口。
威廉的奉勸無濟於事。固特異忍受著,近乎瘋狂地確信自己能找到答案。他焦躁地從一種混合物轉向另一種混合物。石灰似乎可行,所以他肩扛幾罐熟石灰步行3英裏到格林尼治村的廠房。在那裏,他把熟石灰、鬆節油、氧化鎂和橡膠一起煮沸。好效果隻能堅持5分鍾,隻要遇到一滴橙汁就能使之恢複黏性。後來他很難得地碰到了一次意外的好運氣。在用硝酸清洗橡膠飾品上的青銅漆料時,他生氣地發現橡膠竟然褪色了。他把橡膠扔到一邊。過了幾天,他又想了想,從垃圾堆裏把那塊橡膠又找了回來,發現橡膠褪色的表麵已經失去了黏性。搞定!他確信自己發現了奧秘。他把自己關在小屋裏,配製硝酸溶液。灼人的硝煙熏得他人事不省,在床上躺了6個星期才得以康複。但令他欣慰的是,酸氣的處理過程可以有效消除表麵黏性,他現在可以用硝酸裏真正起關鍵作用的硫磺酸了——盡管他當時還不知道其名字。
1837年6月17日,固特異申請到了美國240號專利,並在華盛頓的專利局備案。其實這項專利隻是最初的勝利,離發大財還很遠,這位商業傳道者憑借這項專利又說服了另一位支持者。這位支持者就是他在紐約機械學會(New York Mechanics”Institute)遇到的威廉·巴拉德(William Ballard)。巴拉德把他安頓到斯塔藤島的一個廢棄橡膠廠,並在11街百老彙附近為他開了一家展示店。固特異用了一些別人投資的錢把一大家人遷到了工廠附近的村舍——有克拉麗莎、6歲的大兒子小查爾斯、兩個女兒、他的父母,還有他的兄弟羅伯特及其4個孩子。他們都努力投入到橡膠製品製作上,其中包括救生工具、圍裙、帽子、鋼琴套,克拉麗莎還負責綴飾教學用地球儀和手套。所有這些製品最終都在炎熱的夏天變軟作廢。
看看橡膠能做什麼……這是固特異在他1855年的書《彈性橡膠及其各類製品》中的插圖,有數十種樣板,裏麵有救生用具——源自他的執著,還有球、帽子、船、雨傘、雨靴、繩子、水龍頭、水桶和體操吊環。
1837年金融危機橫掃美國,618家銀行倒閉,巴拉德未能幸免。固特異也跟著遭殃,在資金抽走之時,一大家人仍竭盡全力製作。但很快他們淪落到了衣食不保的境地,在河裏釣魚充當晚餐。他們不得不當掉所有值錢的東西換取食物。他的父親還在大街上搜尋送煤車可能掉下的煤渣。固特異在曼哈頓轉悠,就像橡膠人。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如果你碰到一個人,帽子、圍脖、外套、背心、鞋子都是印第安橡膠做的,口袋裏沒有一分錢,那麼這個人就是查爾斯·固特異。
所有熟人都會掉頭避開固特異。盡管很多公司申請了破產保護,但東部的橡膠公司受西部淘金熱的影響仍苦苦支撐。一旦有路人感興趣,固特異就滔滔不絕地向其講解。他的赤誠勝過了他的古怪。
一個熱心的年輕人把他從斯塔藤島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固特異發明的橡膠薄片獲得了紐約機械學會銀質獎章,威廉·伊利(William F.Ely)在學會的展會上結識了固特異,不過那時展出的橡膠薄片還沒有黏到一起。剛退伍的伊利打算從祖上的遺產中拿出1萬美元做生意,他被固特異的激情深深吸引。他們建立了固特異和伊利想象力橡膠公司(Goodyear and Ely”s Fancy Rubber Establish),但公司不在紐約。固特異給家裏留下50美分,乘坐蒸汽船去了波士頓,因為那裏是僅存的橡膠公司之一——羅克斯伯裏公司——的創立地,正是這家公司的救生用具讓固特異第一次對橡膠著迷。有次在紐約出差,他拜訪了羅克斯伯裏的橡膠製品店,並向其友善的老板,35歲的約翰·哈斯金斯(John Haskins)展示了他的硝酸樣品。哈斯金斯同意,如果固特異親自到波士頓,就可以用公司的工廠進行生產,而且可得到公司提供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