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伊萊沙·奧的斯(1)(2 / 2)

1887年,沒有哪家法國公司投標埃菲爾鐵塔第一層平台與第二層平台之間傾斜導軌上運行的電梯。奧的斯兄弟算了一筆賬後,決定賠本也要賺吆喝。

伊萊沙·奧的斯負債累累,但他仍對完成上帝的旨意充滿信心。麵對在東部地區的新興工業領域進行開拓創新所麵臨的危險,他跟那些自耕農一樣打起精神朝西深入幹旱的平原,卻遭遇了印第安人的埋伏。為了爭取為數不多的機會他舉家遷移。開始,在新澤西州的貝爾根做機械師,然後在紐約州的揚克斯市做經理。在那裏,一個由3人組成的投資方委托他把鋸木廠改建為一家床架加工廠。就是這一次,伊萊沙幾乎是不經意地改變了整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他乘坐內河蒸汽船到達有錫皮房頂的、磚砌的3層樓的工廠,工廠在哈得孫河附近碼頭上修建了一座40英尺高的煙囪。1856年,他成了一個年屆40的滿臉胡須的人,大約6英尺高的身軀被一頂黑色大禮帽襯托得更加突出。他站在底樓的樓梯上,置身於大量的木材、磚塊和刨花之中,抬頭仰望,思索著如何用最好的辦法把他的新設備和新家具搬運到更高的樓層上。在最初的考慮中,他完全沒有想到要安裝一台升降機——一種在作用力相互抵消原理基礎上製作的起重裝置。羅馬人建造了用手拖拉的“升降機”井穴,以便讓角鬥士和基督徒在競技場上一決生死。到1850年,幾家美國工廠已經接受了用動力推動升降機的新觀念——一家英國棉紡廠在1830年率先提出。這種升降機在一個平台上升降大包貨物,用數根可收放的纜繩從平台繞到高處的回轉卷筒上,用傳送帶連接卷筒和工廠的蒸汽機。伊萊沙在位於紐約哈得孫大街275號的一家家具廠曾經看到過這種升降機。這家家具廠屬於本傑明·紐豪斯(Benjamin Newhouse),他是揚克斯市那家鋸木廠的三位投資人之一。古德溫告訴我們,喬治·福克斯(George A.Fox)的波士頓公司也在把類似的貨運升降機運往全國各地。

伊萊沙確信他設想的升降機能夠縮短時間,節省財力。他已經能夠看到升降機把他珍愛的機械設備搬運到3樓的事實,但是他的思考過程花費了很長時間。他也預見到升降機可能會墜落——他已經聽說因為曳引繩索磨斷,或者是因連接發動機的皮帶斷裂,甚至因裝載平台超重而使升降機出現故障——他的一生就會因運氣不佳錯失良機而留下太多遺憾。

他設計的自動化安全係統非常簡單,盡管係統的製作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建造馬車的經驗。他在硬木上挖出一排鋸齒狀凹槽,把導軌抬升到裝載平台轎廂的兩側。然後,他從底座下麵拆下板簧,把它裝到轎廂頂部,通過彈簧來滑動吊繩。他推理得出:繩索拉起平台的張力可以使彈簧保持伸長狀態。如果平台因任一原因而自由落體,他希望依靠釋放繩索的張力使彈簧向外彈進有凹槽的導軌上。他按照自己的設計啟動升降機,然後切斷繩索。平台隨即墜落,但隻落下幾英寸。彈簧咬住了凹槽,隨著一陣刺耳的聲響,轎廂停住不動了。棘齒和彈簧為伊萊沙·奧的斯後來的安全電梯的生產提供了基礎。

伊萊沙·奧的斯所做的努力與羅伯特·富爾頓或亨利·福特所作的努力基本相似:把現有元素融合進一個新概念中。他用在其升降機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大家熟悉的東西。他既不考慮馬上去申請專利權,也不想拿去向工場主要求獎金,隻要能碰到一個被遺棄在廠區的又小又舊的空心軸,他都會將其視為獎賞而心滿意足。他也沒想過把自動升降機賣給別人,倒是顧客們來找他。第一個上門的是本傑明·紐豪斯,他家具廠的貨運升降機最近從數層高樓跌落,砸死了一個工人,另一個工人被砸成重傷。那個升降機有一個普通的安全裝置:一個旋轉小齒輪。在緊急情況下,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拉動拉杆來啟動齒輪,但是紐豪斯的操作員動作不夠敏捷。紐豪斯訂購了兩台奧的斯自動升降機,每台300美元。隨後,一個畫框工廠又訂購一台。到1853年11月,伊萊沙安裝好了這3台自動升降機,並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