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無數的交易依賴於這位福音傳道改革者的創新——信用評級。
1788~1873
在1834年7月7日那個悶熱的夜晚,一個騎著白色軍馬的男子帶領一幫咆哮著的暴徒,徑直衝向位於紐約羅斯大街的劉易斯·塔潘的新住所。暴徒們破門而入,將整個住宅洗劫一空,把家裏所有的家具、床具、相片、窗框扔到街頭並付之一炬。暴徒們放話說,他們要把抓到的人扒光,滿身塗上柏油,沾上羽毛。劉易斯·塔潘早有風聞,提前把他的孩子和妻子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另一夥暴徒對位於珀爾大街的店鋪發起野蠻圍攻。他和弟弟阿亞瑟一道,連同約30名職員架起了路障,準備與暴徒抗爭。聽到“攻城槌”撞擊前門的重擊聲後,阿瑟把槍支分發給大家。“留神!孩子們,開火低一些,”他命令道,“朝腿部射擊,他們就跑不動了。”就在暴徒們破門而入時,市長帶著軍隊到達了——全城戒嚴令姍姍來遲。
暴徒們找上劉易斯和阿瑟·塔潘(Arthur Tappan,1786~1865),就因為這對兄弟想結束奴隸製度。紐約沒有奴隸,隻有14000名從奴役中解放出來的自由黑人,但紐約不是自由主義的避難所。作為國家主要的棉紡織品出口港,紐約充斥著靠南方棉花獲利的商人,他們要保護“南方人的生活方式”,而這些商人還有強大的同盟軍。許多城裏的勞動者把塔潘兄弟視為得意忘形的中產階級改革者,認為他們並不清楚勞動階層的生存狀態以及對失業的恐懼。白人搬運工、勞工、運貨馬車車夫和屠夫都相信奴隸製的廢除就意味著黑人湧入城市成為廉價苦力,從而會導致白人勞工失業。這種擔心並非毫無根據。甚至從1837年開始的經濟蕭條後,人們就很難找到工作:就城市勞動力而言,平均8人中就有1人失業。
塔潘是一個反對奴隸製和債務的改革者,他衣著講究,大步走在紐約的港區,向路人散發《聖經》和宣傳宗教的傳單。
說這對兄弟反對奴隸製是保守的說法。他們倆都是對傳播福音充滿激情的加爾文教徒(Calvinists),知道上帝站在他們這一邊。塔潘兄弟出身於馬薩諸塞州一個早期的英國移民家族。家譜中還沒有提到過他們這個家族有什麼壯舉,更沒有提及他們家族中有個人將在某個國家的商業領域引發一場革命性創新。塔潘兄弟在一個擁有10個孩子的大家庭中長大,從小接受嚴格的公理會教育。他們的父親在北安普頓是位質樸的鄉村雜貨店主,而家族中也隻有阿瑟和劉易斯成為廢奴主義者。他們熱情的母親莎拉影響了兄弟倆的個性形成。莎拉來自一個嚴格的加爾文教徒家庭,比起普通的鄉村清教徒來,她更為聰明伶俐。她有崇高的基督徒使命:不是簡單地向墮落的世界解釋基督真理,而是去踐行這些真理。當劉易斯15歲告別家鄉去尋找自己的財富之路時,莎拉告誡他:“不要做道德品質不好的人。”他帶著母親的忠告和8美元及一本《聖經》,坐上驛站的馬車前往波士頓,在那裏跟一個紡織品商人做學徒。5年中,他掌握了當時新出現的複式記賬法。他在寒冷的屋子裏,身裹毛毯,閱讀曆史、宗教書籍和各種貿易手冊。他的刻苦打動了師傅,這讓他在1809年得以從師傅那裏借來一筆錢,在費城開起了自己的店鋪。
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時,25歲的劉易斯正好備有大量英國商品現貨,急劇上升的價格使他在一夜之間很輕易地賺到了75000美元,而當時一個手工藝人一年到頭無休止地工作才能掙到5000美元。他在波士頓收購了一家五金製品店,娶了18歲的蘇珊·阿斯皮諾爾(Susan Aspinall),蘇珊出身於波士頓上流社會家庭,婚後他們一連生了6個孩子。他還積極為聾啞人、貧困孩子和精神病人募捐。此時,阿瑟因在蒙特利爾同印第安人做毯子生意而破產。1815年,劉易斯借給他12000美元,讓他在紐約試著做絲織品進口貿易。
10年以後,阿瑟來幫助他哥哥了。那時,自詡為“年少無畏、有主見”的劉易斯正麵臨破產。他投資興辦毛紡廠、棉紡廠和製釘廠,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1826年工商業不景氣,英國傾銷了大量鐵製品和廉價的棉織品,劉易斯被迫關閉了自己的工廠。但阿瑟如今在紐約珀爾大街的商鋪正生意興隆,是紐約最大的商鋪之一,1827年,他邀請劉易斯作為合夥人參與商鋪經營。劉易斯負責管理廉價商品的收貨發貨工作,這些商品包括絲織品、草帽、女士長筒襪、雨傘、扇子和羽毛飾品。他還負責接洽鄉村零售商,這些零售商每年春秋季節進城為他們的雜貨店備貨。塔潘兄弟遵循基督徒的行為準則來經營他們的商鋪。職員們被要求跟塔潘兄弟一樣虔誠恭敬,他們每天早晨聚集在閣樓上作祈禱。單身漢們被要求居住在信奉宗教的寄宿公寓,禁止飲酒,保證在晚上10點以前休息。星期天唯一被允許的活動就是上教堂。阿瑟為這種堅韌不拔作出了表率,他總在雜亂的辦公室邊工作邊進午餐,而且隻吃一塊薄餅和一杯水。這對兄弟把基督徒的行為準則踐行到日常的商務交易中。以現金交割是基督徒的行為準則之一,因而不允許沾染高利貸。另一個行為準則就是一視同仁,童叟無欺。其他商人根據買家的狀況及其采購興趣而討價還價。塔潘兄弟則不是這樣,他們向所有的顧客提供同樣的固定價格,阿瑟的這項創新先於零售商斯圖爾特(A.T.Stewart)和費城的約翰·沃納梅克(John Wanam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