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圖書依舊:互聯網改變不了的事實
圖書的情況又如何呢?在所有的大眾傳媒當中,圖書對互聯網影響的抵製大概是最強烈的。隨著閱讀媒介從印刷書籍轉向電腦屏幕,圖書出版商遭受了一些商業損失。不過,圖書本身的形式並沒有大的改變。曆史事實已經證明,將一摞印刷書頁裝訂在一起,外邊包上兩張硬硬的封皮,這是一種十分出色的技術,過去500多年來,這項技術一直是非常實用而且極受歡迎的。
在人們大步跨入數字時代的過程中,圖書為什麼一直行動遲緩,個中原因不難理解。計算機顯示器和電視機熒光屏之間沒有多大區別,揚聲器裏傳出的聲音不管是來自計算機,還是來自無線電信號,對人們耳朵的衝擊毫無二致。但是,作為一種閱讀載體,圖書保留了一些勝過計算機的競爭優勢。你可以帶著一本書坐在海灘上閱讀,無須擔心沙子會妨礙你閱讀圖書。你也可以躺在床上看書,用不著擔心打盹時它會掉在地板上摔壞。就算你把咖啡濺到書上也不要緊。你還可以把書坐在屁股下麵。你可以把書攤在桌子上,翻到你正在看的那一頁,等你幾天之後拿起書來繼續看的時候,書還是你當時放在那裏的樣子。你不用考慮要給一本書插上電源,也用不著擔心沒電。
讀書的體驗通常也好於看屏幕。比起背光屏幕上由像素形成的文字,用黑色油墨印在紙上的文字讀起來更輕鬆。一口氣讀上幾十頁甚至上百頁印在紙上的文字,你可能都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在電腦上看書時,通常隻看很短的內容就會覺得頭昏眼花。正如軟件程序員所說,在書中漫遊更簡單,也更直觀。翻動真實書頁要比翻動虛擬書頁迅速得多,也靈活得多。讀到讓你怦然心動或者茅塞頓開的內容,你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批注,也可以在相關段落畫線標注。你甚至還可以讓書的作者在扉頁上為你簽名留念。一本書讀完了,你可以插在書架上,也可以把書借給朋友。
盡管電子書已經大張旗鼓地宣傳了很多年,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對此表現出太多的興趣。鑒於購買並閱讀傳統圖書的便利和樂趣,花幾百美元去買一個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似乎有些愚蠢而無聊。但是,圖書不會一直遊離於數字傳媒革命之外。數字化生產和發行的經濟優勢——不用大批購買油墨和紙張,不用搬運沉重的包裝箱,也不用回收賣不出去的積壓圖書——對圖書出版商和發行商造成的壓力絲毫不亞於給其他傳媒企業帶來的影響。低成本必將轉化為低價格。電子書的售價是紙質書的一半,這一點都不稀奇,其中部分原因在於設備製造商的補貼。大幅度的價格折扣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激勵,推動人們從紙張轉向像素。
最近幾年,電子閱讀器有了極大的改進,傳統圖書的優點不像過去那樣明顯了。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電子墨水公司開發了一種帶電粒子薄膜技術,用這種材料可以製造高分辨率的電腦顯示屏,從而使數字文本的清晰度可以跟印刷文本不相上下。最新的電子閱讀器不需要使用背光源,允許人們直接在日光下閱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使用者的眼睛疲勞。這種閱讀器的功能也有了改進,點擊翻頁,添加書簽,突出段落,甚至題寫批注,全都容易了很多。視力不好的人可以加大電子書中文字的字號——這可是印刷圖書無法做到的。隨著計算機存儲器價格的不斷下降,電子閱讀器的存儲容量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可以下載保存數百本圖書。iPod能裝下一個普通人收藏的全部音樂作品,而電子閱讀器則能裝下平常人的所有藏書。
盡管電子書的銷量仍然隻占圖書銷售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其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紙質圖書。美國網上書店亞馬遜公司在2009年年初報告稱,他們銷售的包括傳統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在內的全部275 000本圖書當中,電子書占35%,比一年前不足10%的比例有了大幅增長。長期停滯不前的電子閱讀器銷量現在開始出現飛躍,2008年的銷量約為100萬台,而2010年估計可以達到1 200萬台。《紐約時報》記者布萊德·斯通(Brad Stone)和莫托克·裏奇(Motoko Rich)報道說:“電子書開始攻城略地了。”
亞馬遜公司開發的新式電子閱讀器Kindle很受歡迎。這個小玩意兒在2007年隆重推出,它結合了最先進的屏幕顯示技術和最全麵的閱讀功能,並且還有一個全鍵盤。不過,這款產品還有另外一個特色,這個特色極大地增強了它的吸引力。Kindle具有內置的無線聯網功能,隨時可以訪問互聯網。上網費用已經包含在電子書的成本當中,因而用戶不需要額外交費。有了上網功能,你隨時可以從亞馬遜網站買書,並且可以立刻把所買的書下載到閱讀器上。不過,聯網閱讀器的好處還不止這些。你可以閱讀數字版的報紙雜誌,可以瀏覽博客文章,可以進行搜索,可以聽音樂,也可以通過專門設計的瀏覽器訪問其他網站。Kindle所顯示的電子文本中融入了鏈接技術,這是該產品最具革命性的特征。Kindle把書中的字詞轉變為超文本,點擊一個單詞或短語,就可以看到與之相關的字典上的詞條解釋、維基百科裏的說明文章,或者穀歌搜索得到的結果列表。
Kindle電子書指明了電子閱讀器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產品的功能特色,甚至它的軟件程序正在集成到iPhone和個人電腦上,從而把電子閱讀器從一種造價高昂的專門設備轉變為通用圖靈機上運行的又一個廉價應用程序。Kindle也指出了圖書的未來,這個結果可能不是那麼令人高興。2009年,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兼編輯雅各布·韋斯伯格(Jacob Weisberg)在該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讚揚Kindle是“標誌著一場文化革命的機器”,它讓“閱讀和印刷實現了分離”。正是這位作者,一度對電子書充滿懷疑。韋斯伯格繼續寫道,Kindle告訴我們,“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曆史文物,圖書正在加入報紙雜誌的行列,走向被人拋棄的道路”。 查爾斯·麥克格拉斯(Charles McGrath)曾經做過《紐約時報》書評版的編輯,現在也成了Kindle的推崇者,他把這個“誘人的白色小玩意兒”稱做未來圖書和閱讀發展的“先驅”。麥克格拉斯說:“你是那麼輕易地屈從於便利,一旦傳統的東西一去不返,你便毫無留戀,過去你可是對印刷物排版設計表現出來的所有精美細節珍愛有加啊。這真是太讓人驚訝了。”雖然麥克格拉斯並不認為印刷圖書馬上就會消失,但他的確認識到“將來我們會把它當做心愛的紀念物,以此提醒人們閱讀曾經是什麼樣子”。
這對於我們在紙質圖書中習以為常的閱讀內容而言意味著什麼呢?《華爾街日報》的戈登·格羅維茨(Gordon Crovitz)提出,像Kindle這樣易於使用的聯網電子閱讀器“可以幫助我們找回長時間專心致誌的狀態,並能拓展書籍的偉大之處——不論是字詞本身還是其含義。”在大多數崇尚讀書的人中間,這是一種很容易引起共鳴的情感。不過,那隻是一相情願。格羅維茨已經淪為麥克盧漢曾經警告過的盲目樂觀的受害者。哈珀工作室是圖書出版巨頭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一家子公司,該公司的一位高級副總裁說:“電子書不應當僅僅是以電子方式發行的印刷圖書,我們需要利用網絡傳媒,創造出動態內容,以此提升閱讀體驗。我喜歡加上各種鏈接,插入幕後的敘述、視頻及對話。”一旦在書中插入鏈接並把書發布到網上,即對書進行“拓展”和“提升”,使之成為“動態”的,就改變了書的樣子,同時也改變了閱讀體驗。電子書不再是書,就像網絡報紙不是報紙一樣。
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n)在文章中提到,當他開始在新買的Kindle上讀書之後,很快就認識到,“圖書遷移到數字王國並不是油墨換成像素那麼簡單,而是我們讀書、寫書以及賣書方式的全麵變革”。Kindle電子書具有“在我們指尖上拓展圖書疆域的”巨大潛力,並且能讓圖書像網頁一樣便於搜索查找,這讓約翰遜激動不已。不過,這個電子設備同樣也讓他驚懼不已:“我害怕讀書帶來的巨大樂趣,即完全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裏的樂趣,或者說完全進入作者的思想世界而產生的愉悅將會因此受到破壞。我們讀書的方式可能會越來越像看報紙和雜誌:這兒看一點,那兒看一點。”
克裏斯蒂娜·羅森(Christine Rosen)是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倫理與公共政策中心的研究人員,她提到了最近使用Kindle閱讀狄更斯的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時的體驗。她的體驗進一步突出了約翰遜的擔憂:“盡管一開始多少有點無所適從,不過很快我就適應了Kindle電子書的顯示屏,也能得心應手地使用滾動條和翻頁按鈕。然而,當我試圖在電腦上長時間閱讀的時候,我的眼睛難得片刻休息,視線總是跳來跳去。讓你分散精力的東西太多了。我到維基百科上查看狄更斯的相關介紹,然後沿著互聯網鏈接,直接跳轉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說《馬格比岔口》(Mugby Junction)。直到20分鍾以後,我還沒有回去繼續讀Kindle上的《尼古拉斯·尼克貝》。”
2005年,曆史學家戴維·貝爾(David Bell)在互聯網上讀了一本新出的電子書《拿破侖造勢的創始》(The Genesis of Napoleonic Propaganda),他當時所經曆的掙紮跟羅森的體會如出一轍。他在一篇發表於《新共和》的文章中描述:“點幾下鼠標,文章就會出現在我的電腦屏幕上,我隨即開始閱讀。不過,盡管書寫得很好,信息量也很大,可我發現很難專心致誌地讀下去。我來回跳轉,到處搜索關鍵詞,經常打斷自己的正常閱讀,中斷的次數甚至超過平時添咖啡的次數。我時不時地就要去收郵件、看新聞,要不就是整理一下桌麵上的文件。到最後,終於看完了全書,並且為此欣喜不已。不過,我在一周之後發現,我很難想起自己看過什麼內容。”
不管是新近出版的學術性曆史著作,還是200年前創作的經典小說,當一本紙質圖書轉變成一台與互聯網相連的電子設備時,它就變得跟網站極其相似了。書中的字詞被聯網計算機上各種令人分心的內容重重包圍。電子書中插入的鏈接以及其他強化功能驅使讀者跳來跳去。在電子書中,已故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所說的“邊界”不見了,消解於互聯網上浩渺無邊的滔滔洪水之中。印刷書籍所具有的那種線性特征被打破了,一起打破的還有傳統書籍所鼓勵的那種平靜安寧的專注閱讀方式。亞馬遜公司的Kindle和蘋果公司的iPad等設備具有諸多高科技特征,這使我們今後閱讀電子書的可能性更大了。不過,我們閱讀電子書的方式會跟閱讀紙質書的方式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