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逸民。

知其不可而為之。

無可無不可。

逸民舉,王道興。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成長與感悟——

仁者,求仁而得仁。

無論是“去之”,還是“為之奴”“諫而死”,各得其所,故無怨。

鏈接——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論語·述而》)

求仁,是內在的主動追求,無論出現怎樣的後果,是禍、是福、是榮、是辱,仁人都具備全然承擔的能力,求仁、得仁則無怨,此為真仁人。

人物——

微子、箕子、比幹:微子,即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箕子、比幹都是商紂王的叔父。商紂王無道,不聽大臣進諫,於是微子啟最先從商逃離到周。箕子因為不忍心彰君之過、丟棄宗廟,便裝瘋賣傻,被商紂王降為奴隸。比幹仍然進諫,被商紂王剖心而死。

18.2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詞彙——

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員。

三黜:多次被降職或免職。三,多次。黜,降職或免職。

成長與感悟——

為官出仕,須直道事人。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成長與感悟——

任用“直道事人”者,唯有王者。

齊景公“談待遇”是擋箭牌,曰“吾老”是托詞,終非王者。

18.4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成長與感悟——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退隱藏身。

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成長與感悟——

孔子周行於列國之間,奇人頻現。本章楚狂接輿,下章長沮、桀溺、丈人皆是。

比孔子於鳳,鳳鳥待聖君乃現,今孔子周行屢不合,是鳳德之衰。

已而,已而,言世亂已甚。再言之,見傷之深。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詞彙——

耦:兩個人一起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