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渡口。

易:改變。

耰:播種之後,覆蓋以土,然後抹平地麵。

輟:停止。

成長與感悟——

聖人之仁,不以天下無道而棄之。

人非鳥獸,故鳥獸不可與同群。人係人,故與之人。當自明我道以救大倫。

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詞彙——

丈人:年老之人。

以杖荷蓧:用拐杖挑著除草的竹筐負在背上。荷,背負。蓧,除草的竹質器具。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不從事勞動。

成長與感悟——

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者,知“道之不行”,知“不仕無義”。

為者,“行其義”,行“長幼之節”“君臣之義”。

18.8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詞彙——

逸民:隱遁之士。

言中倫,行中慮:言行符合倫理,經過思慮。

身中清,廢中權:隱居獨善,合乎清。放言自廢,合乎權。權,權變。

成長與感悟——

同為逸民,他們有相同之同,也有不同之處。孔子的選擇是“無可無不可”。

士,有著全然的擔當。止,有著全然的接受。

鏈接——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孟子·公孫醜上》)

18.9

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詞彙——

大師、亞飯、三飯、四飯、鼓、播鞀:樂官名。

摯、幹、繚、缺、方叔、武:人名。

成長與感悟——

由樂官之名,知周之禮樂文明興盛。

由樂人四散(適齊、適楚、適秦、入於河、入於漢、入於海),知禮壞樂崩。

18.1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詞彙——

魯公:周公的兒子伯禽。

施:同“弛”,怠慢。

成長與感悟——

上章是反麵教材,本章是正麵舉例。

君子賢其賢,親其親。

18.11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成長與感悟——

唯王者可以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逸民舉(成為周之八士),見王道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