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與“月無忘”。
信任的力量。
本末、先後、終始。
“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
天不可階而升。
仰望,追隨。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詞彙——
致命:以命相托,全力以赴。
成長與感悟——
麵對得與失、生與死,所持有的態度,考量著人格與情操。
見危致命,死之榮;見得思義,心之正;祭思敬,意之誠;喪思哀,情之真。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成長與感悟——
執德是持,持者則弘。信道是行,行者為篤。
既弘且篤,方可持守如一,足可任重致遠。
不弘不篤,可有可無。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詞彙——
問交:問交友之道。
矜:憐憫,同情。
成長與感悟——
道不同,不相為謀,故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
大道能容,故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是容還是拒,貴在容何、拒何。無可無不可,貴在符合道義。
19.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詞彙——
致遠:從長遠看。
泥:阻礙。
成長與感悟——
小道,亦有可取之處,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致遠者為方向明晰,心有所定,計有所守。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詞彙——
亡:通“無”,沒有。
成長與感悟——
日、月——時、刻。
知其所亡,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成長就有了空間。
無忘所能,學習需要溫習和鞏固,才有沉澱和積累。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可謂好學,可以為師。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詞彙——
切問:懇切地求教。
近思:切近實際地思考問題。
成長與感悟——
博學而誌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詞彙——
百工:指各種工匠,泛指各行各業。
肆:古代工匠勞動的地方,代指工作崗位。
致:達到。
成長與感悟——
百工居肆,朝於斯,夕於斯,其誌勤,其習專,故能成事。
君子於學,日有作,月有省,其誌定,其心正,故能致道。
事不離道,道不離事。成不離學,學者必成。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詞彙——
文:掩飾。
成長與感悟——
文過者,實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鏈接——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裏仁》)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弟子規》)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詞彙——
望:遠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