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詞彙——
士師:典獄官,猶今之法官。
成長與感悟——
哀矜者,見惻隱之心,方有直道行。
以明斷自喜者,所傷必多。
鏈接——
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孔子家語·始誅》)
不行治國大道,卻要懲處有過失的老百姓,是不合理的。不能教育民眾遵行孝道,卻審理他們違反孝道的案子,這是處罰無辜的人。
19.20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詞彙——
惡:第一個“惡”,討厭;第二個“惡”,壞事。
成長與感悟——
善聚善,惡引惡。
遷善改過,為逆流而上,當勤勉用功。反此,則順流而下,無所止。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成長與感悟——
過,本身並不可怕。麵對過的態度,甚為重要。
19.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詞彙——
墜:落,引申為失傳。
成長與感悟——
仲尼師承文武之道,學無常師,唯善是師,隨在取益。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賢與不賢,各有所識。
鏈接——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禮記·中庸》)
19.23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詞彙——
宮牆:圍牆。
仞:一人之高。舊有七尺為一仞之說,尺不同,實皆以一人之高為數。
成長與感悟——
宗廟之美:整體之美,壯觀之美,渾厚之美。
百官之富:生命的富有,履行使命的美好。
需要得其門而入。入之,方可見之。
得其門即為尋得正確的路徑。
人物——
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成長與感悟——
仲尼之光輝如日如月,普照天下。
自絕於日月者,唯有傷己,無傷日月。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成長與感悟——
立之,立本成物;道之,上行下效;綏之,遠者來附;動之,和樂欣然。
行上述者,生也榮,死也哀。
知天之高,為的是仰望與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