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劉斯奇文集(3 / 3)

出刊219期,跨度20年,這就是《電影評介》的生命標誌。

在這不平凡的20年曆程中,《電影評介》曾經擁有過輝煌:

發行量曾達52萬冊;

曾創辦第一家電影知識刊授班;

曾被評為全國影評工作先進集體;

曾受全國電影工作會議表彰;

曾獲貴州省報刊整體設計獎、印刷質量獎;

曾被評為貴州省優秀社科期刊;

曾發表影視評論萬餘篇……

然而,過去的輝煌隻意味著過去。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迎著初升的太陽,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起來了,文化的多元在蓬勃發展,社會的審美意識在不斷變化,人們的審美需求在不斷翻新,市場競爭在加劇……

要想生存,要想發展,要想再創輝煌,隻有和社會潮流同步,隻有不斷創新,隻有不斷超越自己。

麵對市場,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基於此,我們推出了新版《電影評介》。

新版《電影評介》,將突出電影藝術的視覺審美特點,加大電影靜態畫麵的容量,提高畫麵的藝術欣賞價值,以增強刊物的直觀可視效果,使刊物更具美感,也更加平民化;

新版《電影評介》在內容策劃上,在版式設計上,在印刷裝幀上,都將與社會的時尚潮流同步;

新版《電影評介》將把每一個影迷、每一位讀者視為自己的知心朋友,竭誠為大家著想、代言;

新版《電影評介》將以自己的實力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發展。

這些目標,不是寫在紙上的口號,從現在起,它已經成為我們的實際行動。

新版《電影評介》,便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電影評介》編輯部” [10]

麵目一新的《電影評介》立即獲得了讀者、作者、以及主管部門、報刊管理機構等所有層麵的讚揚與肯定,漫步深圳街頭,隨處都能看到《電影評介》的身影。

到2000年下半年,《電影評介》的發行量便從之前的不足2000份增至25000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發行量增加了約12倍,喜人的形勢讓斯奇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2001年,《電影評介》被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好)雙效期刊稱號,入選中國期刊方陣,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期刊展。

2002年,《電影評介》作為貴州省期刊的唯一代表,參加在台灣台北市舉辦的大陸期刊展。

2004年,《電影評介》入選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在深圳的那段時期中,《電影評介》獲得讀者與報刊管理部門好評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發表在《電影評介》上斯奇與69位讀者的往來信件。

“自我接手《電影評介》之始,就開設了‘讀者來信’這個欄目,初衷是為讀者與編者之間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隨著日時的推進,編讀之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也與日俱增。從對《電影評介》的讀後評價,到對評論隊伍整體素質的思考,從對電影現狀的分析,到對理論環境的建設,從對電影的追求而展開的人生選擇,到因電影而引發的生命追問……感性的、理性的,個人的、社會的,理想的、現實的,成功的、挫折的……都在‘讀者來信’中率性而坦蕩地呈現出來。其中,佳木斯大學馬岩,雲南Kain,濟南大學張悅,成都元力,洪江市謝寒,四川師範大學唐吟詩,山東藝術學院劉強,上海唐海東,山東藝術學院白夜逃亡,四川音樂學院魏均峰,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張賢雷,延安韓文明,內江師範學院湯彩燕,德州學院孫良文,無錫企培中心齊玲,貴州省獨山縣本寨鄉拉芒中心小學胡麗等讀者的來信雖然隻有短短的幾百字,上千字,但蘊涵在其中的酸甜苦辣及其人生感慨,至今讀來依然令人思緒萬千,感慨無限。在那些往來信件中,電影,早已越過娛樂消閑的層麵,成為精神與生命的連接中樞,這些信件也因此而成為永恒的人生記憶。

當初與所有讀者的信件往來,包括相當部分沒有在刊物上發表的往來信件,都是隨機的、即興的、個別的,因為每位讀者的來信都有著自己的角度與內容,回信也自然與來信相對應,這些信件的生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其他朋友之間的信件往來沒有區別。可是,當今天把這些信件彙集在一起的時候,當初這些零散的信件便因這種集合而具有了一種新的整體的質,它們從一種角度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成為了《電影評介》在信件往來時期的曆史記錄。當把這些往來信件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時,從中不僅可以看到《電影評介》在那幾年間的成長曆程,看到《電影評介》的人文價值和意義,同時還可以看到《電影評介》讀者群、作者群的大體結構,看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對社會、對人生、對道德、對理想的巨大影響力;在那些往來信件中,不僅可以看到溫馨的人情、人心,也可以看到美麗的人格、人性。” [11]

斯奇在《電影評介》開設的“讀者來信”這個欄目,不僅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而且也得到了出版管理部門的較高評價。2003年第3期《貴州報刊審讀》刊登了一篇對《電影評介》“讀者來信”欄目的評論文章,標題為:

“這樣的做法值得提倡:《電影評介》辦‘讀者來信’欄目的做法與眾不同。

總覽近期及過往刊物中的這個欄目,發現有如下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適時選發有代表性、有個性的讀者來信,並較為詳細完整地保留了來信讀者的主要觀點、情感甚至語氣,體現了對讀者來信的真正重視……二是對所刊發的每一封來信,編者均以朋友談心的方式、熱情認真的態度,詳盡地刊發署名回信,把握導向,共商問題,循循善誘,情理並重,平等情切,體現了對讀者的真正尊重……三是將‘讀者來信’欄目以整版篇幅置於該刊正文的第一個版麵上,籍以突出該刊‘群眾影評’的群眾性特色,可見編者對此欄目的良苦用心……更為難得的是該刊對‘讀者來信’欄目的這種做法,已經堅持了很長時期。這種做法,大受該刊讀者的歡迎。這是可以從讀者來信的字裏行間感受得到的。這也是該刊日益受到讀者青睞的原因之一。”

當我閱讀發表在《電影評介》上斯奇與69位讀者的往來信件時,信件中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給了我一種特別的感動,因為這些當初不經意的往來信件真實的記錄了一個時代中一群普通人的真實情感與心聲。

就在那段時間裏,既是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專業素質的使然,斯奇也成了一個影迷。在深圳的那幾年間,不管是電影院公映的,還是街頭店鋪的影碟,隻要是新的影片,斯奇都會想法設法的觀看,電影那無所不能的光影世界,把人類所有的夢想都給予了直觀且逼真的形象表現,光影世界中所塑造的那些人,所敘述的那些事,便留駐在斯奇的心間與思緒中而無法排解,既是出於專業的慣性,也是出於電影與人生對斯奇的觸動,於是,從《——關於“俠”與“人”的敘說》到《——欲望的世界》,從《——用藝術記住曆史》到《——自由·終極的旗幟》,從《的文化意義》到《——此岸與彼岸間的徘徊》,從《留給我的……》到《——荒唐時代的文明足跡》……四年間,前後83篇對電影的評論文章便躍然於《電影評介》之中。

“文章是對電影的評論,但在評論電影的同時,卻在有意無意間流露著自己的觀念傾向、自己的價值判斷、自己的人生反觀、自己的情感曆程。因為電影講述的就是我們的人生,當要對電影中的人生進行理性梳理時,一個重要的參照係,就是自己的人生經曆與自己的審美價值傾向,也因此,那些文章在評論電影中的人和事的時候,客觀上就或多或少的留下了自己的人生及其選擇的印跡。” [12]

斯奇留在《電影與人生》中的這段文字雖然是個人的一種心得與體會,但從另一個角度則透露出藝術與人生之間的一種互動關係。

就這我構思這篇閱讀心得的過程中,在有意無意中記下了斯奇四種理論著作的容量:

1992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存與美的探求》計186千字;

2000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生存與美的再探求》計270千字;

2006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電影與人生》計671千字;

2012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雜技藝術現狀掃描》計162千字。

這四種文集總共約近130萬字,這個數字彰明較著地證明著斯奇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麵所付出的勞動和取得的成績。

除了在理論方麵的辛勤耕耘之外,斯奇還參與策劃並執筆創作了以下大型文藝晚會:

1998年,中國·貴州民族風情狂歡節開幕式大型民族風情表演;

1998年,慶祝貴陽新機場通航大型文藝演出《飛向藍天》;

1999年,貴州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大型文藝演出《黔山放歌》;

2005年,貴州省紀念遵義會議七十周年大型主題文藝晚會《遵義會議頌》;

2005年,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開幕式大型民族歌舞《走近黃果樹大瀑布》;

2005年,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

2008年,貴州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歲月如歌》;

2012年,貴州省第七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大型文藝晚會《磅礴烏蒙》。

以上這些大型文藝晚會的創作和演出,從另一個側麵表現出斯奇藝術修養的多側麵,同時也加深了我對這位老同學的理解和認識。

斯奇1999年9月接手《電影評介》時,刊物是雙月刊,刊物內頁為44;2000年1月,《電影評介》改為月刊,內頁增加至68;2003年1月,刊物內頁增加至112;2006年1月,《電影評介》改為半月刊,內頁112。從1999年第4期·總第220期開始,截止到2013年第2期·總第463期為止,在這前後跨越十四個年頭的歲月裏,斯奇作為《電影評介》的主編,負責編輯、出版了243期《電影評介》,也許,這243期《電影評介》的編輯、出版、發行,才是斯奇對社會、對讀者、對作者最重要的貢獻。

“我知道我對電影是門外漢,但我會以平平常常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兢兢業業做學問的人生態度做好我該做的一切。

人生是不可馬虎的。事業也是不可馬虎的。

我崇尚: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而且這每一天的鍾都要撞得有質有量,有韻有味。

因為我知道,不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且現在心也同樣不可得。

無住。精進。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的人生目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3]

借斯奇留在《生存與美的再探求》中的這段文字作為這篇讀後感的結語吧。因為這段文字既可以視為是斯奇安身立命的根基,也可以理解為斯奇之所以能在事業上獲得不竭動力的源泉!

作者簡介

姚桂梅,貴州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第一署名著《布依戲研究文集》,研究方向:貴州民間戲劇和少數民族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