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技術的探討後,作者又為謀求社交紅利的企業提出了一些極有價值的建設性意見。比如企業高管要真的重視社會化媒體的企業級應用,而且要成為專家,就像唱吧的CEO陳華(此前曾創辦酷訊網)、啪啪的CEO許朝軍(此前曾為人人網CEO)、美麗說的CEO徐易容(此前曾創辦閱讀工具“抓蝦”),即使不能如此,至少像Zappos的謝家華一樣是個狂熱的社會化媒體使用者。作者希望誌在於此的企業不妨從做些好玩的小應用開始,不斷嚐試,徹底浸泡在產品中,逐步在社交網絡中獲取紅利。
而另一個亮點,或者說讓我羨慕嫉妒恨的就是他在一線的經曆和由此掌握的數據財富。而以此提煉的經驗無疑是很有價值、很有操作性的。比如,他說官方賬號再大,或者發動再多的內容大號、明星賬號,隻在企業及創業團隊早期進入社交網絡時起到很大的拉動作用,所引發的關注起伏明顯。當用戶被真正發動起來之後,細微分享會迅速結出龐大的收益,並且持續穩定。大號們拉起的尖峰作用被完全消弭在了用戶分享及因此產生的回流數據中。比如對比同用戶數量級的網站,用戶分享電商商品的比例要遠遠少於資訊網站。用戶與含有商品信息微博的互動次數,要遠遠落後於資訊網站十倍以上,甚至更多。被分享的商品信息所要發生的時間遠遠超過內容鏈接,且被分享次數越多,長尾效應就越趨強。這些對企業而言完全可以視為直接應用的經驗。
無限暢想,無限希望
而在作者針對未來的21個設想中,我認為其中三個方麵尤為重要。
首先,仍然是怎樣提升用戶體驗,這是維持社會化媒體存在的根本因素。比如書中提到的“有價值的節點的發現與推薦機製”,所針對的是社交網絡最大的困難——用戶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賬號來長期關注。這裏當然指的是弱關係節點的建立。這是任何用戶不可避免的問題(即使是微信,從長遠而言,也不可能完全是強關係構成),而且也是企業用戶感興趣的話題。再比如“Timeline的管理機製”,所針對的是用戶頁麵信息的排列方式,時間軸為原則雖然可以提供最新信息,但不一定是用戶最希望看到的。這種來自技術的完善可能有助於解決用戶對某種社會化媒體的疲倦感。
其次,社交網絡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社交網絡的走向趨勢。作者稱為“社交網絡互相大分享”、“社交網絡大分裂”,以及“剝離”。在書的前麵部分,作者提出,企業要迅速融入社交網絡,最好不要自立注冊門戶,而應從善如流,鼓勵用戶使用自己常用的賬戶,這本身就設定了一個前提,即數據應該可以分享,信息應該可以自由流動,而且社會化媒體企業應該打開圍牆。但是基於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社交網絡因細分又必然走向分裂,甚至社交網絡的功能最終也可能實現剝離。這對現有的社會化媒體企業及後來者不無啟發。
第三,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商業模式的革新。比如作者提到了“五公裏網絡的興起”、“傳統的媒體、服務和購物方式被徹底顛覆”、“營銷的徹底變革”等。這體現為如下邏輯:未來的營銷建立在傳播和影響力之上,那麼商家如何影響更多更大的目標受眾?如果人們都遷移到了社交網絡上,購物和服務的觸點在哪裏?如何進入不斷移動中用戶的最近搜索圈?????這又將成為包括所有企業在內的未來思考。
讀罷此書,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化媒體的企業級應用仍然是剛剛起步,可以無限暢想,也值得深入挖掘,因為社交紅利隻是流露出它一點點燦爛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