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交困境
員工成長
作者:徐誌斌
【原著節選】
《社交紅利》
社交網絡雖然提供了巨大的紅利,但對於許多中小企業及團隊來說仍然存在著一個無形的玻璃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到這些來自社交網絡的海量用戶和流量,相反,對於許多企業和小團隊來說,如何運用好社交網絡仍然是一個高難度、讓人手足無措的事情。紅利似乎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業手中,如開篇所展示的那張尖刺圖,現實似乎還要更銳利些。
數據確實在證明這個觀點,海量且充沛的流量更寵愛部分網站和應用、事件和內容。在擁有超過5億注冊用戶的騰訊微博,擁有千萬以上聽眾的賬號隻有36個。在微信上,擁有超過百萬用戶粉絲以上的微信賬號更是屈指可數。顯然並不是所有企業和用戶都能擁有可觀的聽眾群,如魚得水遊動在微博、微信中的企業總是少數,大部分都在金字塔的底部充當基石。
困境最終以一些我們能夠看到的結果呈現:
1.選擇難題。從QQ空間到微博再到微信,新的大型平台的誕生與崛起的時間越來越短,在這些平台上所呈現出的精彩案例層出不窮。企業和創業團隊麵臨的選擇難題則越來越大,一家尚未熟悉與精通時,另一家可能又成為全民關注熱點。將主要精力放在哪個平台上會對自己更有幫助?如果堅持在某一個社交平台上,時間會給信息帶來質變,也給用戶與品牌之間的關係帶來質變。而當一家新的平台尚未崛起就先行進入,又會享受到豐厚的先發紅利。
2.甚至無法獲得用戶。不管是在微博還是微信上,當一些企業或團隊炫耀自己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彙聚了數十萬、數百萬優質的用戶人群時,許多小團隊隻是在數百用戶間努力掙紮,每增長一個用戶都是艱難的突破。
3.盡管也在運營賬號,但消息自始至終流傳不出去。有創業者打趣說:麗江有數千家客棧,大家都有“遛狗、曬太陽、發呆”這些特點,價格也都差不多,如何在微博或是微信上做出不一樣的口碑?以在騰訊微博為例,現在也隻有一家“麗江momo客棧”運營得風生水起。
4.效果無法累積放大。2013年4月,一家創業公司的CEO在微博中發問,為何他大規模投入做了連續兩個月的微博營銷,微博覆蓋用戶人群已經超過了小米,取得的效果和小米相比卻天差地別?而搜狐新聞客戶端運營的幾個微信自媒體賬號則在暫停幾天下發信息的時間裏,留意到一天幾千用戶取消退訂而去,可能大規模達到投入總是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
觀察微博賬號與微信自媒體賬號,第一時間在社交網絡上的成就,多是現有資源或者認知的累積轉化導致。微博與微信或者QQ空間恰恰是適時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工具,協助企業或創業公司迅速崛起。以美麗說、蘑菇街為例,前者創業團隊對社區理解十分精通,創辦美麗說前曾創辦過“抓蝦”這樣的閱讀類工具產品。後者則對電商與淘寶非常熟悉。在社交網絡迅速開放之後,兩家企業抓住潮流,企業也呈現將用戶與電商推薦之間的距離一舉縮短,方便用戶的同時成就了自己。
選擇什麼樣的平台並不難,以適合自己的需求為佳。事實上,小米手機在成為一個現象的今天,充分利用了微博、微信,並且沒有拋棄過去的論壇模式,從塑造品牌的一開始,論壇就是聚攏鐵杆用戶的有利武器之一。微信因為私密溝通屬性被小米放在做客服平台的位置上,可以幫助企業提升CRM管理。微博的信息流動非常迅速,被放在適合做品牌的位置上。不同社交網絡更像是已有工具的組合,盲目跟從並不是好的做法。
麵對不同的社交網絡,企業可以采取類似小米的策略,即將各個平台組合起來使用,充分展其所長。將自己的賬號登錄體係、分享,乃至將讚、評論等這些輕量的動作都和社交網絡(不管是微博,還是微信、QQ空間)實現打通,用戶自然會做出將信息分享流動到哪個平台去的決定。企業也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點,如果品牌訴求更強,希望自己的信息能更加快速地覆蓋更多人群,微博顯然是首選。如果更希望變成客服,則微信公眾平台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