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胎” 的成本收益(1 / 1)

文 李鬆蔚

編輯 翁倩 [email protected]

全國人民都看明白了:人口紅利用得差不多了,再過多少年,年輕人就不夠用了。放開二胎政策,是要盡快“儲備”的意思。然而從前幾年的數據來看,“單獨”父母在政策放開後的二胎申請,要遠遠低於政府預期。

有人說:養兒防老;又有人說:養兒也不能防老。有這樣的計算,一線城市家庭養大一個孩子,吃穿用度,教育醫療,十幾年下來要耗費百萬之多,這筆錢用到任何投資上,帶來的回報都不容小覷。十幾二十年下來,光一份紅利也可以保證衣食無憂。而養大一個孩子,按照今天的經驗,未必能有如此回報,搞不好還要啃老。以前說,“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說法實在站不住腳。生養得越多,隻怕賠得越多。養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已然得不償失,叫苦連連。

周圍所有的年輕父母都在談論二胎的放開。有躍躍欲試的,也有搖頭苦笑:“養不起養不起。女孩還好,萬一生個男孩,還要給他買房”——從積極的角度看,起碼重男輕女的陋俗在大城市算是被遏製住了。

當生育變成“計劃”,這件事就成了一個經濟命題。計劃永遠和理性相連,理性就是要權衡利弊。作為計劃來講,什麼時候執行最合適,怎樣做到收益最大化,風險如何防控,一個好還是兩個好,老人幫忙照顧還是請保姆,如何保證事業盡量不受影響,要不要換大房子,幼兒園小學如何解決?……這些事想一想都會頭大。

有讀者曾給我留言:“人為什麼要成家呢?”她分別列舉了結婚和單身的種種利弊,得出結論:“從任何角度來看,自己過的好處都更大。”

我覺得她說成本收益都分析得很清楚。

她更不明白了:“那些成家的人是怎麼想的?這麼簡單的計算,難道他們都沒想過嗎?”她跟最好的朋友說了這個想法,對方拿她當外星人,但要講道理,又沒有幾個講得過她。的確,現代社會的好處之一,就是任何人隻要願意,都可以獨立地把日子過好。那何必非要冒險結婚呢?“李老師,你說是因為他們想不通這個道理,還是我忽略了什麼?”

也許兩者都不是。生活中有的事情,理智上看不到有什麼必要去做,做的人似乎也不用理智去想,但就是這麼做了。有時是文化習俗的製約,也有時是出於本能。理智計算並不能覆蓋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麵,越是人生大事越是如此。因為價值太大,算不出利弊得失。就像問一個癌症病人:“明知道自己會死,為什麼還要延續這些無用的治療?”那種事不能用成本收益去想,否則就沒法回答,並且陷入虛無感。

再往深處想一想,人活一輩子,也算個成本收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這麼計算的話,人生其實也虛無得很。

我在另一篇文章裏說過這個意思。現代社會的好處就是給了人們選擇,很多事情我們不必盲目去做,可以想一想,但我們可能又會過度依賴於“想一想”。人生的大事小事都變成計劃以後,我們就隻能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下嚴格地評估和執行。我身邊那些想生二胎的人也會說,“孩子有了一個伴,不會孤單”,或者“等我們老了,他們相互之間還能有個照應”,這其實還是在做利弊分析。一旦進入了理性模式,人們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必須先找出完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