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局中的戰略選擇
國際觀察
作者:徐博
大國力量彙集、合作與競爭並存,一直是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
東北亞地區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依托,也是我國周邊外交的前沿地帶,對我國實現和平發展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2014年以來,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出現諸多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俄羅斯加速推行“東進”戰略、美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調整、朝鮮半島局勢在緊張中出現緩和跡象、日本在解禁集體自衛權後加快走上“政治、軍事大國”道路。
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步入轉型時期
大國力量彙集、合作與競爭並存,一直是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隨著近年來東北亞地區各國政治、外交戰略的變化,我國的周邊環境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可以說,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已經進入深刻的轉型階段,當前的東北亞地區正處於曆史發展的十字路口。
俄羅斯加速推行“東進”戰略。“東進”戰略是新一屆普京政府外交戰略的核心要件。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美歐國家不斷加強對俄羅斯的經濟製裁和外交孤立,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形勢在2014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這迫使俄羅斯加快“向東看”的步伐。2014年以來,俄羅斯政府在東北亞地區動作頻頻,包括加強與中國、朝鮮等國的夥伴合作,批準設立14個遠東超前發展區,提出新一輪的遠東土地私有化計劃,吸引外來資本移民投資開發遠東等。俄羅斯這一係列政治經濟活動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在美歐製裁的困局之下,將東北亞地區建成外交戰略的新支點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而這也給東北亞地區國家加強區域合作,改善地區安全環境提供了新課題、新機遇。
美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調整。“亞太再平衡”是21世紀美國應對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然而,“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實施過程中卻不斷遭遇困境。2014年出現的烏克蘭危機和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牽扯美國大量的戰略精力,尤其是中東地區因“伊斯蘭國”出現而引發的安全秩序崩塌現象,是美國多年中東政策反複無常直接釀成的惡果,其出現不僅直接威脅地區穩定,更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極大負擔,因此,美國必須將一部分戰略力量重新轉向中東地區。這些因素迫使美國開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進行再調整,著力加強亞太同盟體係,擴大盟友合作以製約中國影響力的增強。在2015年2月7日奧巴馬政府發表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一方麵強調“歡迎和平、穩定及繁榮崛起的中國,尋求雙方發展建設性的關係”,另一方麵卻堅持“重啟與日本、韓國的聯盟關係,繼續實施亞太再平衡”。這表明美國在整體實力下降的情況下,將不斷強化美日、美韓同盟在東北亞戰略中的地位,將其作為製約中國的主要手段。
日本走上“政治、軍事大國”道路的步伐明顯加快。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推動日本加快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2014年7月安倍政府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使得日本自衛隊參加海外作戰成為可能。2014年10月提出的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中間報告又賦予日美同盟以“全球性質”。同時,安倍晉三繼續實施“地球儀外交”,為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獲得所謂“國際理解”而四處奔走遊說。在“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刺激效果有限的情況下,推動日本加速走上“政治、軍事大國”道路,已經成為安倍政府應對中國國力增強、獲得日本國內民眾支持的主要手段。盡管2014年中日首腦會晤的舉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日關係,但安倍政府推動日本最終成為“政治、軍事大國”的施政目標卻不會因此而改變。
朝鮮半島局勢在緊張中出現緩和跡象。朝鮮半島核問題與南北關係一直是東北亞地區安全環境建設的核心問題。在經曆了長期關係緊張之後,近一年來朝鮮半島局勢在緊張中逐漸顯現出緩和跡象。2014年朝韓在時隔7年之後,再次舉行高層會談,並舉辦離散家屬團聚活動。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也表達了希望通過對話、協商、交流和接觸改善朝韓關係,實現朝韓關係的“大轉折、大變革”,緩和南北關係的強烈願望。韓國樸槿惠政府也釋放出重啟南北對話的意願。盡管半島局勢仍然受到朝鮮試射導彈以及美韓軍演等因素的影響,但2015年是朝鮮半島解放70周年,麵對這一曆史契機,朝韓兩國政府都希望南北關係能在這一年中取得一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