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在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局中的戰略選擇(2 / 3)

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局原因何在

東北亞地區此番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是烏克蘭危機的“東北亞效應”日益顯現的結果。烏克蘭危機作為冷戰結束之後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其“外溢效應”正在歐洲以外地區日益凸顯。尤為重要的是,此次危機不斷牽扯著美俄兩個大國的戰略神經。烏克蘭危機嚴重加劇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對抗態勢,而這一對抗的長期性又使得俄歐、俄美關係難以在短期內走出危機陰影,危機發酵不斷蠶食著雙方脆弱的互信,為此,俄羅斯政府急需尋找新的外交突破,打破被西方國家孤立的態勢。東北亞地區毗鄰俄羅斯遠東領土,又有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中、日、韓等國,俄羅斯將此次打破危機封鎖的希望寄托在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上,加強與中國戰略協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將朝鮮視為增加與美國對抗籌碼的重要力量。這一係列行動表明東北亞在俄羅斯外交版圖中的地位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烏克蘭危機的“東北亞效應”還體現在美國加強了其在亞太地區的霸權護持。烏克蘭危機長期持續是美國霸權地位在歐洲大陸麵臨的一次重大挑戰。奧巴馬政府的內外政策決定美國難以通過實際行動支持基輔對抗莫斯科的戰鬥。同時,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也在對待烏克蘭問題的態度上與美國“同床異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唯恐亞太地區也出現挑戰其霸權的類似行為。因而,奧巴馬政府在處理烏克蘭危機的同時,不斷加強、調整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一方麵保持與中國的對話,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進行溝通;另一方麵強化在亞洲,尤其是東北亞地區的同盟體係。奧巴馬在2014年4月和10月兩次到訪亞洲,安撫盟國就體現了這一點。

東北亞地區此番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也源於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漸增長,中美關係進入有史以來最為複雜、敏感的時期。美國將“亞太再平衡”戰略作為製約中國快速增長的手段,而中國則提出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來擴大雙邊合作,管控地區分歧。奧巴馬政府盡管基本接受“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提法,但其對中國的戰略防範卻並沒有消失。同時,美國由於忙於歐洲和中東事務,在東北亞地區采取加強美日同盟的方式來維護其霸權。日本也正是在美國強化東亞同盟體係、默許其承擔更多安全責任的基礎上,邁開了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的步伐。在中美戰略博弈日趨複雜敏感的階段,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保守化”的趨勢很可能為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

東北亞地區此番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還源於朝鮮政策目標的轉變。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上台後提出“經濟建設與核武器開發並舉”的發展方略。在國內形勢初步穩定的基礎上,朝鮮政府將注意力集中到發展國內經濟和實施外交“突圍”上來,一方麵在國內設立經濟開發區,另一方麵積極開展東北亞外交,加強與俄羅斯和日本的聯係。2014年以來,日本和朝鮮分別就人質問題和解除製裁問題舉行多次磋商;朝鮮領導人崔龍海還訪問了莫斯科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就邀請金正恩訪俄問題與俄羅斯政府達成一致,同時,朝鮮還多次表示希望改善南北關係,恢複六方會談。朝鮮這一係列舉動為半島安全形勢的改善提供了新動力,同時也為東北亞安全環境的構建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