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鋼用在刀背上
一笑而過
作者:曾紀鑫
劉邦打敗項羽,當了皇帝,論功行賞,認為坐鎮後方的蕭何功勞最大,應該排名第一。那些衝鋒在前、攻城略地的功臣們一個個氣咻咻的,全不服氣。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是怎麼一回事嗎?”這樣小兒科的問題,其他功臣自然知道啦。劉邦又問:“知道獵狗嗎?”一片諾諾。然後,劉邦才道出問題的實質:“打獵時,追殺野獸的是狗,而發現並指出野獸蹤跡的是人。你們捕獲獵物,不過一條‘功狗’;而蕭何,就是那發現指示的‘功人’。”群臣聽了,再也不敢多言。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蕭何就是塊再好不過的鋼,而劉邦總是將他用在刀背上。劉邦被項羽一次次打得落荒而逃,都是鎮守關中大本營的蕭何為他安撫百姓、招兵買馬、籌集糧草,使他緩過氣來,重整旗鼓;蕭何月夜追趕、挽留韓信,為劉邦賺得一員能夠最後打敗項羽的大將;後來,韓信謀反,又是蕭何用計將其除掉……沒有蕭何,哪來劉邦的成功?哪來西漢王朝的建立與穩固?
刀背看似無用,實則至關重要,乃至生死成敗係之。後勤保衛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英雄也無用武之地;籃球場上的後衛倘若稍有疏忽,對手便會乘虛而入,丟分敗北;足球守門員隻要拒來“球”於門外,整個球隊哪怕水平再低,表現再差,也無失敗之憂,最次也可打個平手。
一般而言,衝鋒陷陣、砍砍殺殺的大多都是些嘍囉與小兵,他們虛張聲勢,鼓噪而進,唯恐天下不知。而真正的高手、優秀的將領總是“居二線”甘當“刀背”,他們藏在背後,不到關鍵時刻是不會輕易露臉的。
國人有槍打出頭鳥的傳統,位於刀刃的鋼塊,常成眾矢之的,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高於世,人必毀之”是也。因此,要懂得藏拙,要知道守成,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美。
好鋼用在刀背,便有了穩固而堅實的基礎,構建了萬無一失的大後方。背靠大樹,不僅好乘涼,還因底氣十足,能夠更好地揮斥方遒——攻可進,退可守,攻守自如,遊刃有餘,將刀的作用與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於是乎,刀刃哪怕再鏽再鈍,再缺再殘,也可憑借刀背的強勁依托“起死回生”,硎發新刃,鋒利如初。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形,那就是“殺雞焉用牛刀”,大材不必小用,好鋼放在刀背,韜光養晦、大智若愚、俟機而動、出其不意,實乃良策,善哉善哉!
【倪早菊薦自《讀書文摘·經典》2015年3月】